2018年终总结
查看话题 >在澳洲居住了一年,我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去年11月20日,我飞来澳洲墨尔本开始异乡的新生活。其实早在五年前,我就曾经来旅行过,墨尔本也是我那时旅途开始的第一站。刚到这里,我就被发达国家的高物价震惊了,于是打算在这里的一个月时间内,把必看必吃必玩的全都尽情体验一次,然后继续新的旅行。

下定决心后,我就规划了旅行路线:墨尔本--大洋路--悉尼--布里斯班--埃尔利海滩--塔斯马尼亚--墨尔本。这一个月内我坐船出海观鲸,坐小飞机俯瞰心形礁,也在有机农场劳动换宿。花了三万人民币后,我和这个国家果断说了拜拜。没想到“never say never”的理论再次得到验证:由于命运神奇的安排,我又回到了这里。
一年转瞬即逝,我终于可以以一个居住者的身份,来观察和审视我生活中的新变化,也慢慢习惯了这里的物价,不会在每次看到价格的时候,总会在心里习惯性的乘以五,再感慨道“妈的,实在太贵了”。
我的生活有了如下变化:
更喜欢接触大自然
墨尔本空气纯净,地域广阔,气候温和,使得这座城市连续五年喜获“全球最宜居城市”称号。
在墨尔本出了家门,随便走走就来到了自然中,所以墨尔本人也是非常喜爱自然,且享受在自然中运动。可以说在户外运动方面,澳洲人民精益求精的劲头可完全不输日本人民。






周末的街头总有人们骑着山地自行车呼啸而过,起初我以为这是专业自行车运动员在集训,后来被朋友告知他们其实就是把骑行当爱好的普通人。事实上,这里有太多分工细化的各类商店:海上运动专卖店,钓鱼专卖店、野营专卖店,滑雪专卖店,无论你喜欢哪种户外运动,在这里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店铺和购买到全套装备,很多商品设计的周全、贴心让我大吃一惊:装鸡蛋的塑料盒、防苍蝇的帽子、户外烤吐司的面包夹,站着淋浴的帐篷。

因为这里的空气实在太好,我也放弃了之前健身房锻炼的习惯,会去公园跑步,感受微风拂面的感觉;时不时还会坐着火车去丹德农或者北部山区徒步,有时候打包自制新鲜三明治做干粮,有时候会在临近的小镇买半只烤鸡做午餐。总能走着走着,就碰到不怕人的袋鼠或者野兔,还能偶遇一些同样热爱徒步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大家擦肩而过的时候,都会微笑致意,简单的一句“Hi”之后,继续各自的行程。


夏日阳光灿烂,是去海边的好机会。在大海里,我学会了自由泳,还精进了仰泳,纠正了蛙泳不正确的姿势,从之前只能游20米到现在可以游上800米,体能提升的同时,成就感带来的快乐也是超倍的。


除此之外,从前对各类植物一无所知,和自然接触久了,在朋友的指点下,我也慢慢认识了许多植被、花卉。其实有心的话,根本就不用去超市买那些包装好的香料,路边就唾手可得:采几支野生的迷迭香,就是煎牛排最好的调料;摘几根欧芹带回家,在做好的烤鸡上随意点缀,就能增添别样风情;超市里卖的堪比黄金的无花果,售价高达2.2刀一个,我看了看价签撇撇嘴,在离我家不远处的路边就有一棵野生无花果树,随意摘下几个送入口中,尽情感受果实的软糯和香甜;每家每户的院子里几乎都种有柠檬树,经常会看到主人把用不完的柠檬放在路边,还会放上一张写有“free lemon”的纸条,让路人按需所取。

只在幼儿园动手种过“死不了”的我,如今还在家门口的平台处栽种了芝麻菜、罗勒、香菜、生菜等蔬菜。每次不管是拌沙拉还是做汤,只需要拿着剪子剪下几根,用水稍微冲下,就可以直接食用,真正做到新鲜有机无污染。
体验文化多样性

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而墨尔本这座城市更是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可以说,这里是体验各个国家移民文化最好的地方。
作为一个美食爱好者,我决定先从“吃喝”下手。在北京,我吃过日料、越南菜、法餐、意料。但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菜肴在价格上可都不便宜。而在墨尔本,这些小众菜系价格不仅便宜许多,而且还因为食材更好更新鲜,味道上也是更胜一筹。

比如,越南菜在这里就以“便宜量大”著称,一碗生牛肉河粉只需要12刀,每次服务员端来,都会让我赞叹:清澈见底又滚烫的汤,衬着白色幼滑的米粉,大片鲜嫩的切得极薄的粉红色牛肉片,再配上绿油油的九层塔、薄荷叶和豆芽,一碗下去就会大汗淋漓,简直是治愈冬季寒冷和酒后宿醉的最佳良方。

在北京,不太可能吃到来自非洲的料理,而在墨尔本就容易很多。打Uber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和司机聊天,在得知国籍后,我一定会让他们推荐在墨尔本他们认为最好吃的家乡菜餐馆。于是我不仅有幸吃到了神似新疆手抓饭的索马里菜,还了解了一名索马里人民心目中英雄的故事;而在埃塞俄比亚餐馆,我不仅鼓起勇气把他们引以为傲的生牛肉塔塔放入口中大嚼,还体验了这个来自“咖啡诞生国”传统又古老的咖啡仪式。
除此之外,我在这里还品尝了希腊菜、阿富汗菜、墨西哥菜、黎巴嫩菜、柬埔寨菜……
墨尔本本地文化自然也不能忽略,作为一名酒精爱好者,我真心喜爱去路边各种风格的Pub,它们不仅帮助我了解了澳洲悠久又曲折的酒文化,还是感受各类风格音乐的好去处。

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奇心,喜欢探寻其背后故事的我,就曾经在几次雷鬼演出现场,看到一些来自澳洲或者牙买加、英国的音乐人,会在现场悬挂埃塞俄比亚末代皇帝的肖像,如何也想不透为何这些自诩“爱与和平”的人们会公开展示一个杀死30万百姓的独裁者,于是问朋友、查历史,不仅知道了Rastafari这个教派,也终于找到了令我满意的答案。

身体力行环保生活
去年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我和Federico租了一间房子。和中国租房规则截然相反,这里的房子并不提供任何家具,面对空荡荡的四壁,当务之急先要买一些基本家具,比如床、沙发、桌子、餐具等。我首先想到了是来自北欧的某大型家具家居用品店。在北京装修房子的时候,简洁的设计,便宜的价格使得它成为了我的采购首选。

而在墨尔本,Federico告诉我,购买家具等商品,最好的去处是每个街区都有的慈善商店。这些慈善商店是这么运作的:人们会把不用的东西拿去捐赠,商店在以极便宜的价格售卖出去,所有收入都拿来做慈善工作:包括资助无国界医生、救助难民和援助贫穷国家等。而大家捐赠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毫不夸张的说,任何生活必需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风格也很统一,大部分的物品来自上世纪70、80年代。

这种循环再利用的生活方式,不仅避免了金钱方面不必要的浪费,也使得很多二手物品仍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
每周日,在墨尔本各个大小街区,都会有一些二手市集。最大的要属南部的Camberwell市集了。家家户户把用不到的二手物品、书籍、衣服等拿出来售卖,不管是质量还是价格,都比大型连锁店划算的不止一点半点。清早去那里转上一圈,不仅能发现很多上世纪的好物,还能体会到淘货的乐趣。
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生活体验。
另外让我感到欣喜的一点是,我终于戒掉了“不必要消费”的坏毛病。在北京的时候,虽然我在家工作,但一段时间不“买买买”就难受,原因可能是无处不在的广告总是展示着最新产品,传递着“消费即主义”的概念。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北京,虽然我明知道消费不能治愈一切,但在刷卡的瞬间,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还是会得以释放,虽然它的作用并不会持续太久。

而在我现在居住的区域,根本就感受不到任何商业气息。我总和朋友开玩笑,这里的时尚潮流还停留在上世纪60年代(绝非贬义)。事实上,没有各类“商业陷阱”的围绕,我也终于从消费焦虑中解脱了出来——怎样穿、穿什么风格的衣服,只要自己喜欢就好,终于摆脱了媒体或者品牌塑造的所谓主流和时尚。
明年,我仍然会在澳洲生活,但是却会做出改变。五年前我用大巴和飞机作为交通工具,旅行了东海岸和塔省,这次我会利用房车自驾的方式,去探索人迹罕至的内陆和西部。
新的一年,澳大利亚又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新的变化?我的内心已经在开始期待了。
喜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记智利复活节岛难忘的经历之我被狗咬了 (50人喜欢)
- 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和黑帮擦肩而过 (36人喜欢)
- 我在墨尔本的打工生涯:人傻、钱多、速来 (113人喜欢)
- 我在墨尔本的打工生涯:厨房即地狱 (6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