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梅花笺--冬至 20181227
本来是在12月22日那天开的篇,稍一小懒,就拖到了今天才草草收笔。无论写得好坏,总要开始慢慢恢复写作的习惯,一点点儿的开始练习吧!
感觉非常好!一大早岳父就发来表情包提醒今天是冬至节气,要吃饺子的。
看了一下朋友圈,各地的朋友都提到了这个节气。北方当然要吃饺子,南方当然要吃汤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同胞开始关注自己的节日和节气。当然,轰轰烈烈的西方节日圣诞节,也马上就来了!
因为想酸溜溜一下,就去百度上看看有什么关于冬至的诗词可供我抒情的。很有缘就遇到了苏辙的《冬至日作》:羲和飞辔留不住,小儿逢节喜欲舞。 人言老翁似小儿,烝豚酿酒多为具。 颍川本自非吾乡,邻里十年成故旧。 谁令闭户谢往还,寿酒独向儿孙举。 饮罢跏趺闭双目,寂然自有安心处。 心安自谓无老少,不知须发已如素。 似闻钱重薪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
诗风简洁易懂,充满生活的色彩。但是还是有一句翻译不出来,就是“为具”。还是要求助度娘的。不知是因为此诗比较小众,还是文化届也功利至不可救药的地步?想找个译文,也要先关注什么APP,要付费。所以就耐心地一页页翻下去。不负有心人,犹如某宝里面的东西一样,不断地往后翻总是有惊喜!终于翻到了对“为具”的解释,就是备办的意思。“多为具”,就是多备办。
其实“烝豚酿酒”的场面倒是挺适合东北的场面。 东北人很多都是满汉混血及其后代。满族的先祖在冬至日祭祀,正是圈养了一年的肥猪出栏的时刻。秋凉酿造的小烧也在此时出锅。祖先们就是水煮肥猪肉,然后切成大块,拿在手中不蘸任何佐料,直接用刀片着吃。谁吃得最多,谁喝得最多,谁就越是英勇而值得钦佩的人。
我的父母两支亲属里面都有满族的血统。我的奶奶是纯正的满族人,她管她的妈妈叫“nene”(拼音四声),管她的爸爸叫“阿妈”,与清史剧里演的一样。我妈妈的奶奶家是辽宁盖州的满族大地主家庭。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就是一个吸收外来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过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不断与各民族相互影响渗透,慢慢成长为一个大家庭。最后一次融合就是清代满族与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大融合。刨除历史的成见,满族确实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在明朝末年,满族的人口数量还非常少。社会生产力也处于刚刚开始封建社会的萌芽阶段,还带有大量奴隶社会的残余。在这样的综合实力条件下,却能迅速统一全国,建立清帝国的广大版图,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居功甚伟!
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因此也养成了一些特别的生活习惯。爷爷常常在冬至这一天让我在地上光照最远处画条线,然后第二天开始,每天在同一时间观察光照的位置,比较白昼时长的变化。爷爷说冬至日是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中国古人认为的的阳气开始回升的日子。那时还真不明白画这道线的意义在哪里?但是每年爷爷都会饶有兴致,我也因此而乐此不疲,配合爷爷奶奶一起开心。奶奶从这一天开始,就会开始去市场陆陆续续提前采购一些准备过年吃的紧俏食品。天气冷,放在室外就可以储存得很好。现在想想,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吧!套用现在的话来讲,生活需要仪式感。从冬至这天开始即进入数九隆冬了,但是勇敢乐观的祖先们却传承给我们另一个信息,春天的希望要开始了!在北方漫长而严寒的冬季里,多一些这样可以冲淡灰色气氛的开心节气,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今年的冬至日恰逢西方的圣诞前夕。网上的舆论又开始了国节和洋节之争了。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非常愿意看到的。中国有那么多的节日节气,我们确实要很好地珍惜和传承。刚才提过,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与外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所以也不必对所有的外来文化都抱着抵触警惕之心。无论国节还是洋节,都是人类的先辈在漫长的顽强生存过程中,为了庆祝战胜大自然的各种纪念,是鼓励人们乐观生活的仪式。就像苏辙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表达了一位移民的强烈的乐观精神!当然,苏辙有那样一位哥哥,他怎么写诗也难以冲出哥哥的万丈光芒。
因为我也是移民到沈阳定居,所以独喜这句“颍川本自非吾乡,邻里三年成故旧”。多好的感觉!一位异乡人,在此生活没有被排外,反而得到了善待。经年以后,邻里之间都成了充满感情的老朋友!想来也和我一样,扎根立足的同时,还收回了爱情、婚姻、家庭、事业......
冬至是北方最冷的三九天的第一天,人们从这天开始数九,在各地不同的数九歌中迎接春天的到来!虽然室外已经是接近零下20度的超低温,但是因为心暖,所以冬至寒未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