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学问的三条脉络(7)
学问:学问的三条脉络(7)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开篇虽然只有六段话,但是层层递进,从结构到内容,信息量都很大。前面又是谈修养,又是谈治国,又是谈教育的,很有点各领风骚五百年的味道。前一波的高潮掀起后,这一段转了回来,提醒我们要归于平凡,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什么是学问?可见此文编者的独具匠心与良苦用心,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学问不是书本知识,是做人做事之道;是一件我们离不开,很平凡,很平实的事情。不要高推圣境,不要造神。学问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其平凡、平实。就像人体的经络一样,学问有三条主要脉络: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我觉得这句话说出了一种心理现象:“易色”。所谓“易色”,就是态度的转变,大家注意,人随时都在“易色”。两个人在一起,态度会彼此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单方向的,而是双向的:他的态度一变,你的态度就变;你的态度一变,他的态度也变。最容易引发人态度转变的是两件事情:饮食男女。当然这两件事情对我们气脉的影响也最大。
“事父母能竭其力”,有句话叫做“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确实如此,父母对孩子有一种 “竭其力”的爱。虽然爱的方式方法不一定有多恰当,但是那份“竭其力”的态度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作为子女,要去体会父母那种“竭其力”的心态,能体会到父母在“竭其力”,就能体会到父母的爱。能体会到父母的这份爱之后,儿女的态度就会发生转变,也会“竭其力”孝敬父母的,这就是“贤贤易色”了。
很多人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也有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孝顺,大逆不道。注意,这里的衡量标准很可能有问题,需要调整。所以打通这条气脉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彼此去体会“竭其力”这一点就可以了。比如:孩子需要钱,父母竭其力,能支持多少是多少,竭其力就好;同样,父母需要钱,孩子竭其力,能支持多少是多少,竭其力就好,这样大家彼此都心安。
学问不是苛刻要求,道德不是相互指责。有的时候,我们不自觉的把学问、道德推得太高,反而变成了一种迷惑,容易出问题。气脉本身都是有的,都是通的。是我们自己感知力不够,被表象迷惑了,体会不到而已。你过于追求那些表面的东西,就像修行人追求神通一样,气脉反而会有问题,反而变神精病了。有些父母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有些孩子也总觉得别人家的父母好,都是神经病,被那些外表迷惑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自己的妈妈才是最好的!快把这条脉络打通吧,不要再抱别人妈妈的大腿了!
“事君能致其身”,大家都想当君,但是你要知道,当君有当君的烦恼,有的时候这个烦恼比一般人要更大。三国时期,曹操曾送劝降檄文,让孙权投降。鲁肃说江东谁都可降,但唯独孙权,你不可以投降。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人投降曹操,都能获得一些名利,甚至高官俸禄,而如果孙权投降了,那后果就是个幽禁终生,生死未卜。所以要想做君,需要有押上自己身家性命的勇气。
做为主事之人,已经押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帮忙的人虽然不用押上身家性命,但也要付出很多的时间精力,有时候也要付出生命。所以彼此之间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双方都在“能致其身”。兄弟合心其利断金,这条脉络通了,那自然无往不胜。怕就怕双方都不肯付出,还要忽悠对方付出,表面同意,背后反对,那脉络就不通了,时间久了注定失败。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之间很简单,就是四个字“言而有信”。能够“言而有信”的,就是朋友。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想一想是不是你的标准太高了?有人把知己,当做唯一的朋友,是不是有点过于谨慎了,如此怎么能“泛爱众”呢?有人交朋友像找对象一样,又要和三观,又要长得好看,还要有钱有势,有这个必要吗?总想交有用的朋友,是不是太自私了一点?有人交朋友,要求朋友要对他尽心尽力,言听计从,朋友又不是你爹妈儿女,又不是你下属,用得着这样吗?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足矣!找到这个根本,这条经络就敞开了。
这三条脉络: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小孩身上都是通的,长大了一点点都关闭了。我们都从小孩子过来,身上都有这些品质,长大了都“贤贤易色”了。所以怎么恢复回去,是一个身心的大问题。做一个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大人,好难!
每天读点《论语别裁》,带给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开篇虽然只有六段话,但是层层递进,从结构到内容,信息量都很大。前面又是谈修养,又是谈治国,又是谈教育的,很有点各领风骚五百年的味道。前一波的高潮掀起后,这一段转了回来,提醒我们要归于平凡,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什么是学问?可见此文编者的独具匠心与良苦用心,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学问不是书本知识,是做人做事之道;是一件我们离不开,很平凡,很平实的事情。不要高推圣境,不要造神。学问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其平凡、平实。就像人体的经络一样,学问有三条主要脉络: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我觉得这句话说出了一种心理现象:“易色”。所谓“易色”,就是态度的转变,大家注意,人随时都在“易色”。两个人在一起,态度会彼此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单方向的,而是双向的:他的态度一变,你的态度就变;你的态度一变,他的态度也变。最容易引发人态度转变的是两件事情:饮食男女。当然这两件事情对我们气脉的影响也最大。
“事父母能竭其力”,有句话叫做“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确实如此,父母对孩子有一种 “竭其力”的爱。虽然爱的方式方法不一定有多恰当,但是那份“竭其力”的态度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作为子女,要去体会父母那种“竭其力”的心态,能体会到父母在“竭其力”,就能体会到父母的爱。能体会到父母的这份爱之后,儿女的态度就会发生转变,也会“竭其力”孝敬父母的,这就是“贤贤易色”了。
很多人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也有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孝顺,大逆不道。注意,这里的衡量标准很可能有问题,需要调整。所以打通这条气脉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彼此去体会“竭其力”这一点就可以了。比如:孩子需要钱,父母竭其力,能支持多少是多少,竭其力就好;同样,父母需要钱,孩子竭其力,能支持多少是多少,竭其力就好,这样大家彼此都心安。
学问不是苛刻要求,道德不是相互指责。有的时候,我们不自觉的把学问、道德推得太高,反而变成了一种迷惑,容易出问题。气脉本身都是有的,都是通的。是我们自己感知力不够,被表象迷惑了,体会不到而已。你过于追求那些表面的东西,就像修行人追求神通一样,气脉反而会有问题,反而变神精病了。有些父母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有些孩子也总觉得别人家的父母好,都是神经病,被那些外表迷惑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自己的妈妈才是最好的!快把这条脉络打通吧,不要再抱别人妈妈的大腿了!
“事君能致其身”,大家都想当君,但是你要知道,当君有当君的烦恼,有的时候这个烦恼比一般人要更大。三国时期,曹操曾送劝降檄文,让孙权投降。鲁肃说江东谁都可降,但唯独孙权,你不可以投降。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人投降曹操,都能获得一些名利,甚至高官俸禄,而如果孙权投降了,那后果就是个幽禁终生,生死未卜。所以要想做君,需要有押上自己身家性命的勇气。
做为主事之人,已经押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帮忙的人虽然不用押上身家性命,但也要付出很多的时间精力,有时候也要付出生命。所以彼此之间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双方都在“能致其身”。兄弟合心其利断金,这条脉络通了,那自然无往不胜。怕就怕双方都不肯付出,还要忽悠对方付出,表面同意,背后反对,那脉络就不通了,时间久了注定失败。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之间很简单,就是四个字“言而有信”。能够“言而有信”的,就是朋友。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想一想是不是你的标准太高了?有人把知己,当做唯一的朋友,是不是有点过于谨慎了,如此怎么能“泛爱众”呢?有人交朋友像找对象一样,又要和三观,又要长得好看,还要有钱有势,有这个必要吗?总想交有用的朋友,是不是太自私了一点?有人交朋友,要求朋友要对他尽心尽力,言听计从,朋友又不是你爹妈儿女,又不是你下属,用得着这样吗?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足矣!找到这个根本,这条经络就敞开了。
这三条脉络: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小孩身上都是通的,长大了一点点都关闭了。我们都从小孩子过来,身上都有这些品质,长大了都“贤贤易色”了。所以怎么恢复回去,是一个身心的大问题。做一个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大人,好难!
每天读点《论语别裁》,带给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