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七十二)
《美的历程》
李泽厚

2018-11-4(落叶雨)
2:“装饰”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
“工具”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
“装饰”则是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萌芽)
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
3: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尸体旁撒红粉……“红”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
7:关于龙蛇“其神皆人面蛇身”的原始状态的观念和想像,章学诚提出“人心营构之象”。
10:…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不是观照或静观…是一种狂热的活动过程——巫术礼仪活动——歌、舞、剧混沌一体之中。
后世分化:礼——政刑典章,乐——文学艺术。
17:仰韶、马家窑“几何纹”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内容到形式)
25:如果彩陶花纹确是族的图腾标志(?)
鸟纹—太阳
蛙纹—月亮
28:美是有意味的形式。随着岁的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
31:在后期的几何纹饰中,使人清晰地感受到权威统治力量的分外加重。(学术的建立是一种洗脑。)
33: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由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确是走向青铜时代的无可置疑的实证。
36:最初的思想家——巫师——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
⭕️马克思:它不用想像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像某种东西。
37:饕餮——牛头纹
非洲的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
41:在宗法制时期,它们并非审美观赏对象,而是诚惶诚恐顶礼供献的宗教礼器。
42: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50: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技巧水平的艺术作品时,实际变便已到了它终结之处。战国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炫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后薄,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
52:(修行)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
54: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乐本》
55: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强调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强调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是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
荀子:性无伪则不能自美。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57:扬雄《法言》: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不为文学)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我心非石,不可转也。
我心非席,不可卷也。
锺嵘《诗品》:言有尽而意无(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比兴一体,于物着感情色彩。)
王夫之: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
李东阳: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
60:汉代经师们把“比兴”与各种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的穿凿附会。(关睢—后妃之德)
62:……情感性比形象性更使它们具有审美——艺术性能之所在。
63: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正如音乐一样,它的重点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中国建筑:平面铺开……木质使人温暖。
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
68: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他们也依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时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69:⭕️南方(热带)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革命由北向南)
71:王夫之:《九辩》,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可以被之管弦。
想像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
82:不歌而诵谓之赋。
人不得顾,车不得旋。
84:汉画像砖-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但“气势磅礴”。“古拙”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
90:魏晋之际——人的觉醒。
鍾嵘评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深藏着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100: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王船山称曹丕《燕歌行》: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109: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主观品格——美由此生,苦由此生。)
110:⭕️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時期,产生出中国化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
124:赵璘《因话录》: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
133: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
137:龚自珍《最录李白集》: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
(合思辨于深情,独飘逸而瑰丽。)
139: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140: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一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王世贞:《曲藻》)
142:李白、张旭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杜甫、颜真卿其特征是讲求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
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
⭕️其能会萃前人在此,滥觞后世亦在此。
151: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152:高棅:元、白序事,务在代明。
宋㾾:元、白近于轻俗。
155:格律:即在特定形式和严格规范中去寻找、创造、表达美这一基本要求⋯⋯
158: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心灵的安适享受占据首位。
161:「汲汲顾景唯恐不及」尽管优闲,仍然伤感。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司空图: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在酸咸之外,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164: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飘渺禅意,实为人生空漠)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以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171:六朝门阀時代的「隐逸」基本上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宋元时代的「隐逸」则是一种社会性的退避⋯⋯
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經濟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佀,夢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
非无舟人,止无行人。
173:宋初山水画:夫气象萧疎,烟林清旷…营丘李成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长安关仝之风也;峰峦浑厚,势状雄强,华原范宽之作也。
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纩也。
181: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
184:元代画,墨戏之作,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
(对笔墨突出強調。)
185:元人大兴于画上題字作诗⋯⋯
钱杜《松壶画忆》: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
186:(水墨为主)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
至平、至淡、至无意,而实有所不能不尽者。
188:石涛、朱耷以至杨州八怪,形似便被進一步拋弃,主观的意兴心绪压倒了一切
宋代「师造化」,元代「法心源」
198:李贽:夫私者,人之心也,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
詩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199: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翻思此时,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意者但说生意,力田作者但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令人听之忘厌倦矣。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而后足,则千古之前无孔子,終不得为人乎?

201:唐顺之: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莫被此等语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