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为何我遇到种种困境,最后都能逆袭成功?
俞敏洪是中国人都很熟悉的教育企业家,也是教培行业的领袖人物。他创造了中国教培行业的奇迹,学校从创立之初到今天,面授学生已经超过了3千万人次。
成就了千万人的俞敏洪,自己的起点却很低,他出生在一个贫穷又充满争执的农村家庭,命运给了他一手差牌,他却靠着自己的一次次“逆袭”改变了命运。
但他在面临每次困境时,都有异于常人的选择和行动,我们沿着他披荆斩棘的人生路途,能领悟到自己在遇到困难时该如何应对。

他高考三次才逆袭考上北大
为了走出农村,俞敏洪一共参加了3次高考。
也许当我们面对这个数字时,会觉得云淡风轻,但对于一个日夜学习的人来说,这样的坚持并不容易。
1978年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利,因为考上的人很少,他也不是特别的失望。
母亲一直认为他是一块当先生的料,应该当一位老师,就在村里为他争取了一个英语代课老师的活。一方面有点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时间复习,再次参加高考。
16岁的俞敏洪一边代课,一边复习,8个月之后,他第二次参加高考。这次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可英语只考了55分,而他报的常熟师专的英语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他再度落榜。
他的母亲跑到县城里希望能给俞敏洪一个再次学习和参加高考的机会,在回来的路上,母亲在暴雨中摔成一个“泥人”。
第三次再战高考的机会来之不易,也近乎是破釜沉舟。俞敏洪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上床之后,依然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做题。
到1980年春节的时候,俞敏洪的成绩还排在倒数第十位。第二学期一开始的时候,他的成绩变成了全班第一。
在第3次高考中,他超了北大录取线7分,英语更是考到了93分,进入了北大西语系。本来想考师专的他,逆袭考上了北大,“这感觉就像范进中举一样”他在回忆时说道。

他如何从北大学渣,变成超级学霸
他站了36个小时,满怀期待地去到了北大。但到了学校他才发现,他和班上的同学格格不入。
他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张口就是蹩脚的方言。大学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俞敏洪自我介绍时被班长吐槽:“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要说日语。”
就连他曾经引以为傲的英语,对比起来也变得一塌糊涂,本来因为英语书面成绩被分在A班的他,因为口语和听力跟不上,被调到了垫底的C班。
他想通过努力学习追上自己的同学,最终却让自己劳累过度,患上肺结核,在医院度过了一年的光阴。
这一年孤独的时间,让俞敏洪有了一个重要的领悟:跟别人比,没有任何意义,进步是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无关。
于是,他用一年时间读了200-300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在无聊时背英语单词,大学毕业时,他已经积累下了近2万个英语词汇。

做老师被学生“嫌弃”后,他的课堂爆满……
当俞敏洪不再关注别人,而是沉迷于自己的进步时,他渐渐超越了身边的同学,大学毕业时,他拿到了北大留校任教的名额。
在北大任教的前两年,他又一次遭遇困境。他没有资历,更不懂教学法,所以成了北大最惨的老师。
具体有多惨?当时一个班40个学生,最后留下来听课的学生只剩下3个,但他不敢用点名“留”住学生,因为在北大,老师点名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俞敏洪发现:曾经读大学的时候,被同学们看不起;如今当了老师,竟然还会被学生们看不起。
但他不是一个喜欢逃避的人,骨子里的坚持和不服输,让他决不向困难低头。
于是,他去别的老师课堂上旁听,向他们取经。他在备课的时候积极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究竟想听什么。
最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班40个学生,最后有80个同学来听课,俞敏洪成为了当时北大的“网红”教师。
本来他可以选择在北大安逸一生,但中国80年代的“出国潮”,让他有了出国留学的强烈愿望。为了赚取出国的经费,他开始在出国培训机构兼职做老师。
后来他发现自己开班,能更快地筹钱,就在北大开了一个托福班,最后遭到了北大的强烈反对,甚至给了他处分。
当他选择离开北大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他的母亲甚至以死相逼,但这时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他离开北大后,反而彻底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第一次高考逆袭,他靠坚持;第二次学习逆袭,他靠自律;第三次教学逆袭,他靠死磕。在后来创办新东方的过程中,他仍旧面临着很多困境,但他都一一突破,靠坚持、靠方法,也靠自己一路披荆斩棘的心得。
任何一个想要成长的人,任何一家想要发展的企业,都会面临各种困难,这时我们需要的是像老俞那样的坚持,以及不断找方法解决问题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