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与不合群
最近補看奇葩說最後一期,主題是關於合不合群。
陳銘說自我是群體形塑出來的。前幾天和朋友吃飯聊天說到「自我」,我表達的大意是人的自我是和社會互動中形成的,那些不得不融入的群體,比如討厭的班級、小組、家庭,它們都或多或少地塑造了現在的你。自我不是與時俱來的天賦,是我們經歷的人和事構成的。例如,我之前很鄙視流行音樂和明星,这源自之前高中同學的影響,她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形成我的價值觀,現在我覺得這個觀點純粹是為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偏見,僅此而已。事實上,我並不多懂流行與古典的差別。
看吧,「自我」這個詞沒多麽高級,僅是環境所塑造的形象。「堅持自我」這個口號看似無畏,是啊,對成人世界說:去你的規則,我要堅持自己。聽起來多正義的呼聲,但是成人世界不都是十八禁,它的規則是社會秩序運行的基石,這是一個成熟的系統,年輕的天真與單純不是它的對立面。「堅持自我」用在坚持道德底線和理想信仰上很好,不過濫用「堅持自我」,拒絕規則和長大,這個口號就只是待在舒適圈的藉口。
那天我對朋友說,在愛情裡,我不相信「對的人」。一來是「自我」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朋友說找一個soulmate吧,這個詞簡直讓我羞愧,我不覺得自己的靈魂和智識配得上擁有惺惺相惜的知己。二來是不相信兩個人可以天然契合,就像不相信世界上會有長一樣的兩塊石頭。「宿命論」聽起來特美好特浪漫,其實不過是對平淡生活和平凡自我的不甘心,於是不切實際地期待有「對的人」。以前我總愛幻想有一個帥氣美好的人出現,他能帶我逃脫瑣碎煩悶的生活,他的愛會讓我明白自己多珍貴,「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是我們的happy ending。現在只想送給她一記白眼:naive。
繼續說合群,放下「自我」,去不斷「反思」和「成長」,走出舒適圈,去接受環境的矯正,去合群。比如,和宿舍的室友聊明星和化妝;和親戚聊家長里短;和同事聊工作和業績;等等等等等。當然,前提是守住自己的底線啦。例如,在面對職場潛規則時,say no;在親戚說大家都結婚只你例外時,say no;在朋友說你不要去糾結工作的意義時,say no。很贊同陳銘說的一句話:合群是一種能力。倘若那個「群」真沒什麼必要去合,那就換個群體吧,學會「自洽」,別硬剛在那。
辯論賽喜歡把兩方推向極端,太合群的人不是如晶說的烏合之眾,合群也不是每個群都要去合。在生活中完全能找到兩全之策。她們的論點聽聽就好。
很多觀點哪裡有什麼對和錯。要過好現在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能夠「自洽」,選擇一類能讓自己開心的人生哲學就好。這是當下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