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生活模式
查看话题 >没有钱也能好好生活
去年似乎也是这个时候,刚工作一年半,正处于学会了一些东西,堪堪告别初入社会的手忙脚乱,生活和工作里遇到的问题即使以前没遇见过,也能举一反三的找到解决办法,又接受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人生似乎一眼望得到头,丧气、苦闷、焦虑是每一天睁眼就感受到的情绪,嘴角耷拉,浑身散发着怨念。既讨厌自己这个样子,又不知道如何解脱。
正好城区的花市搬来了家附近,于是周末的一个原打算宅着的下午,看到外面阳光正好,索性走几步路去花市转转。
转转的收获就是捧着一盆黄绿色花瓣,粉紫花蕊的蝴蝶兰小心翼翼的回了家。

每天期待它剩下花苞的绽放,又日日害怕一个不小心,它就死给我看。可要说精心,我也算不上精心,因为网络搜索后发现,蝴蝶兰是气生根,主要靠根暴露在空气中获得水分和养料,多交水还会烂根,直射太阳太多还会干花,这就有点尴尬了,因为除了浇水我也没其他地方表示表示啊,只好尽可能的多开窗户通风,其他的就只能靠祈祷了。
某一天,一个花苞裂开了口,当晚回到家,一开灯,我就发现完全开了。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悸动。
也是那一刻,我才逐渐明白了耐心、等待和收获。那时心里想的是,每天做好该做的,你会得到想要的。很俗套的一句话,可的的确确就是当下的心境。因为除了开窗通风,我做不了其他的,可花苞该开还是开了。
也是那一刻,我之前一直烦恼的“每天都很丧,我也赚不了多少钱,到底要怎么开心”突然有了答案。因为赚多少钱和好好生活根本就没有必然关系啊。
蔡澜在他的这本《不如任性过一生》里就全须全尾的完整讨论了如何“好好生活”

先介绍一些蔡澜,对这本书的魔力做个预告。蔡澜祖籍广东潮州,出生于新加坡,16岁留学去了日本,专攻电影。先后在东京、纽约、巴黎、首尔、台北、巴塞罗那和曼谷等地居住过,通晓多国语言。曾任邵氏电影公司制作经理、嘉禾电影公司副总裁,监制过成龙系列电影。长期在《壹周刊》等媒体撰写专栏,与黄霑、倪匡、金庸并称“香江四大才子”。主持过《蔡澜人生真好玩》《蔡澜叹世界》《蔡澜叹名菜》《蔡澜品味》等多档电视节目,集旅游、美食、消费、娱乐于一体。 所以要说简单给蔡澜下个定义,那是电影人,是美食家,是作者,还是栏目主持人。
《不如任性过一生》从心态、美好消遣、吃吃喝喝三个方面信笔他的人生观和生活。对我来说,最深刻的几点便是那接受变老、人生意义、消遣找乐子以及金钱观了。
关于老
不,不,不,不,我们不会变得更老,我们只会变得更好。
人人都惋惜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追忆年少轻狂,与之相配的是谈老色变。但其实这只是人的一个惰性思维——拥有的不珍惜,失去只会才后悔,然后沉浸在后悔里,又失去了现在所拥有的。暂且不谈当年青春年少时,多少人表示羡慕“你们要好好珍惜现在啊”,却不屑一顾,也不说“今天永远都是你最年轻的一天”这样的鸡汤,只想问,青春只有一次,中年呢?老年呢?每个时间段都是一次,为什么不能好好珍惜每个年龄段能看到的不同风景?
若说怕变老,其实怕的不仅是外表爬满皱纹的脸庞,气喘吁吁的身体,更是倚老卖老指手画脚的做派,不愿接受新事物的顽固,但现在的年轻人以“丧”为主调的生活不就是在过他们最害怕的那种老年人生活吗?一贯能接受各种观点的蔡澜老头子都在《不如任性过一生》里难得表达了自己的不喜——“ 人类都会老,老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是老得顽固和老得懊恼就不值得活下去。 看到生活刻板,不苟言笑,毫无嗜好的年轻人,他们才是真正老了。“
老了其实并不能说没有一点优点。比一穷二白的初生牛犊多了资本,比两眼一抹黑的蒙头青多了经验,可以遇见更多年轻女人或男人,因为年轻的更年轻了,老的呢也显得不那么老;可以胡说八道,反正也有那么一两个人认为你说的对;更绝的是,可以光明正大的请病假了,大家都表示老人家嘛,理解理解。
只要不认为生理年龄的变化就等同于心理年龄,也不要因为老了就把自己缚在一个狭小的框框里,那么变老便就不是需要担心的事儿。
关于人生意义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蔡澜谈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吧,一点也不复杂。
因为当时工作导致心理状态非常糟糕,所以经常自问,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活着是为了这个的话,这么辛苦,那为什么不直接死去一了百了呢?工作好像没有意义,那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蔡澜倒好,直接说,人生就是没有意义啊。
好像就是这样,一生汲汲营营,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烧了也就是一杯黄土而已。那么就专注现世的欢愉吧,吃好的精致的食物,这是你的身体真正想要的,吃完其实对那些高热量加工食品就不想念了;好好睡觉,要能一觉起来神清气爽也是种能力呢?多少人因为一些烦恼辗转反侧,可自己该做的都做了,尽完人事,那只有听天命了,翻来覆去睡不着也感动不了老天顺了你的意,那干嘛不睡个好觉让自己爽一爽呢?
多玩玩,不是我们在地铁上,沙发里一刻不停刷的手机和电脑,而是去体验世间的玩乐。有钱有富人的玩法,没钱有穷人的玩法,但都可以真的去到生活里,去玩乐。不羡慕别人,这个太难了,要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要会客观的赞美别人,要有自己完整坚定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不羡慕别人。
而不听管束?难啊,比不羡慕别人更难。先别说掌控生活了,多少人埋怨被自己的工作约束,被自己的伴侣约束 ,被自己的原生家庭约束。可是工作是你找的,可以换,伴侣是你挑的,之前有很多次离开的机会,以后也有很多次分开的机会,原生家庭自己无力选择,但作为经济独立的成年人,有远离和自愈的能力。道理谁都懂,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可人生就是这么简单,也这么难。
消遣找乐子
前面说了,有钱有有钱的乐子,没钱也有没钱能找的乐子。有钱的乐子太多了,没必要教,所以蔡老爷子用了《不如任性过一生》2/3的篇幅,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消遣法子。
有的人下棋,日头好时拎着一张棋盘到公园,来者不拒,和棋手神交。下雨了在家里摆上一盘,左手和右手下,如毛主席说的那样,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天斗其乐无穷,与自己斗,也能乐上一乐。种花养鱼是普通爱好,但如果再拮据点,也不是不可以去池塘边上捞上一点浮萍,用个小罐子养着,看小小的叶子在水面漂浮,不也是一点生活情趣?
77高寿的蔡老头那时就嚷着要把猫咪当主子了,要能把猫咪主子撸得睡眼蒙眬,可是成就感爆棚。
无聊点,把路边的植物种类认全了,说不定还能用来泡妞压马路炫技。独自一人时刻一方印章,和友人来几盘麻将,约着去看附近的自然美景,闲时逛逛花市,都是无聊但娱己的乐子。
不光是年轻人不会找消遣,老年人就更加不会了,也不能怪他们,忙活大半辈子,突然闲下来,一下子自己的存在意义就不见了,容易想东想西,不断用无理的是向儿孙索要关注,在一些琐事上纠缠顽固。解决办法很简单,去尝试各种事情,千万别想着自己一把老骨头,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吗?还真是,没尝试过的东西,怎么能下结论自己不喜欢呢?找到做得开心的事,就每天做点让自己开心,往深研究都够你忙的了。儿孙的关心只是横财,没有正常,有了更好,是个惊喜。
金钱观
蔡澜也和我们一样,每每谈起好好生活,对方的反应都是:“你有钱,才可以培养兴趣,普通人不行”。
有些爱好的确需要金钱,但两者并不是强关联的。再缺钱,你也不会一天24小时不是在工作,就是在想工作,常常嚷着没时间的人,观察一下他的生活,就会发现,除了维持生命的吃喝拉撒,还有大半空闲时间花在无聊冲浪上。
兴趣也是可以变现成为财富的,你研究地深入了,学精了,就成了专家,在同好里有了点小名气,终会遇见点变现的机会。
说道金钱,最普通常规的来源就是工资,书里有篇文章题目就简单明了的表明蔡澜的态度——默默耕耘,自然名利双收。而另一种来源,就是通过兴趣发现的机会。蔡澜的经历最能证明这一点,他最初是做电影的,爱吃,爱玩,于是写专栏,做节目。又因为爱钻研,于是自己寻了方子,做好吃的酱料。爱吃越南粉,现在在深圳有三家吃食店铺。电影和美食,相差多远,因为爱好,一个人才能有斜杠身份。
下棋,种花逗鸟、阅读品茶,这些都是低成本消遣。不管适合自己、种花、养金鱼,都不必花太多钱,买一些让自己悦目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会太破费,绝对不是玩物丧志,而是玩物养志。
《不如任性过一生》的名字也许很鸡汤,如果不是慕蔡澜之名,也许我也不会有翻开的欲望。也许真是巧吧,没有错过。辛苦一天在地铁上翻看,就好像是一位豁达的老者,穿着舒适的白绸衣,摇着蒲扇,半躺在摇椅上,懒洋洋的和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