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札记番外篇,朋友的边界
原创: 潘顾亭林 微信:胡侃文字

人一生中有哪些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在儒家理解中,无非五个——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很多人觉得这很封建,很落伍,实际上,这五种人际关系只是一个标签,不止字面上提到这几个对象,而这五种关系直到今天也是每个人要面对和经营的。
比如君臣,在很多场景中适应于上下级关系、组织与个人关系。父子,不只是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包含父母与子女。兄弟,可以在有血缘的同辈亲戚中,也可以在没有血缘关系却一起经历成长的发小、闺蜜之间。
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兄弟”应该是介于师友之间的一种关系,但今天很多人似乎将其与“朋友”混为一谈,兄弟、闺蜜,成了更好的朋友的代名词。
1.
将“兄弟”与“朋友”混为一谈,我以为起源于孔子的高徒之一子夏。《论语·颜渊》中云: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因为没有兄弟而闷闷不乐,他未必是独生子,也许还有姐妹,但肯定没有兄弟。子夏宽解他,自己正派,对人和气,四海之内满眼的“兄弟”,何必郁闷?
子夏虽是好心,说得也很大气,但他所谓的“兄弟”,似乎更偏向于“朋友”。从孔门师弟包括孟子的说法来看,“兄弟”不仅有朋友的作用,还有“长幼”的意思在其中,因此要“悌”,兄、弟互相敬重、敬爱。
而“朋友”是平等的,也是更“疏远”的。孔子的另外一位门人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篇)——对于上级、领导,有什么建议就提,但不要太多,否则是自取其辱;对于朋友,有什么意见也要说,但如果不听,也别太多嘴,不然就疏远了。
可见,不管是君,还是友,总比不上父兄那么亲密,不抛弃,不放弃。
谁是我们的兄弟,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让友谊小船不翻的首要问题。有时候,两个关系很好的人闹掰了,可能就出在界线不清楚,你以为你是兄弟、闺蜜,但却越了朋友的线,于是就“朋友数,斯疏矣”。
2.
不仅是“兄弟”和“朋友”不能混为一谈。
读钱锺书《谈交友》(收入其文集《人生边上的边上》)之后,我忽然意识到,儒家所说的五种人际关系实际上各个不同,各有边界。比如,钱锺书在文中提到:
真正友谊的形成,并非由于双方有意的拉拢,带些偶然,带些不知不觉。没有比中国古语所谓“素交”更能表出友谊的骨髓。一个素字把纯洁真朴的交情的本体,形容尽致。 假使交谊不淡而腻,那就是恋爱或者柏拉图式的友情了。中国古人称夫妇为“腻友”,也是体贴入微的隽语,外国文里找不见的。
钱锺书的比较十分有意思。而朋友是“素交”,夫妻为“腻友”,也的确“体贴入微,形容尽致”。
有些被号称红颜知己、蓝颜知己的“朋友”,若以“素交”“腻友”来判断,这其中当真与否可能更清楚。
对“朋友”与“夫妻”界线的理解,因人而异。不过钱锺书的说法,却说明了“朋友”和“夫妻”是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彼此有边界,不能混为一谈。这正如,“朋友”与“兄弟”也不能混为一谈一样。
由此,我意识到这五种人际关系,首先它并不狭隘,可以说基本概尽了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人际范围;其次,每种人际关系都有边界,彼此不同,不可随便将其混为一谈。
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或许即是事业与家人两种领域的人际关系界线不清所致,而不完全是两难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多麻烦的人际问题,也可能正源于这五种关系彼此边界的混乱,由自己导致,而未必是因为人品、道德、地位、角色造成。
可以说,人缘是种能力,情商是种理智——理智辨别各种人际关系的边界。
3.
关于“朋友”,在读完钱锺书《谈交友》之后,也有了新的认识。
朋友不是一种物质上接济、帮助关系造成的,能用物质衡量的友谊和关系,必然决定了这个“朋友”并非不可替代。所谓“交为通财渐不亲”。
从这个逻辑推广,精神上的接济、帮助也算不得朋友,孔子所谓“直谅多闻”的益友就是这类。
这类人为什么不能算朋友呢,因为太爱抬高自己,教训别人,而自己又未必听得进去别人的教训,受得了别人比自己高。对他的定价,不过由物质变成了精神,由利益换成了见识。
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我大概汇总了一下《论语》和《孟子》中提到的“朋”或“友”的地方,起初对孔子、孔子弟子、孟子定义的“朋友”有些不理解。按照他们的说法,“朋友”大概都是指向了能够帮助你德性修养进步的人,就如钱锺书所批判的孔子所谓的“益友”,而基本上跟我们所理解的社交中的“朋友”不是一回事。
我本以为,老夫子们对“以友辅仁”这类朋友和社交应酬的朋友是有分别的,后来发现,并非如此。他们所谓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关于修身的,可以理解成同学、同好、同志,有着共同爱好,彼此能积极向上的好基友。而并非帮来帮去、关系亲密的社交朋友,也并非酒肉朋友、狐朋狗友的应酬朋友。
甚至,孔孟提到的“朋友”连同学、同好都算不上,根本就是针对自修,而无关他人。(参考《读论语札记(一):无友不如己者》,也可参考宋儒对论孟的注释)而整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有个很重要的立足点,就是从自己出发,说得都是个人修养的事,而并非完全是为人处世的技巧,所谓“反求诸己”是也。
所以,我怀疑,钱锺书《谈交友》中所批判的两种不能视为“朋友”的人,“物质的周济”和“精神的补助”,也是孔子时代面对的问题。“朋友”被物化了,人际关系变得很势利,所谓的朋友,都可以通过或精神或物质,或金钱利益或学问见识称量的对象。
那么有必要重新定义何为“朋友”。所以出现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无友不如己者;友其士之仁者……
这是与“物质的周济”或者“精神的补助”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关系,算是“朋友”的一种重新定义,基于自身修养。
故而可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相信“德不孤必有邻”,面对孤独,能够“人不知而不愠”,无需任何物质或精神上的接济、帮助。有一点“素交”的意思。
而不管是钱锺书,还是孔孟门徒的提倡,“朋友”的另外一个基础是平等。我个人觉得两人是否平等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孔孟的思考范围之内,因为若是不平等,早就无所谓朋友了。能不能辅仁,能不能进德,才是算不算朋友的关键。
因此与朋友交,最重要的是信。所谓信,尽己以实之。你要真心实意,要尽自己的能力,实实在在的对待此事,不玩虚的。
至于平等,钱锺书也提到了。
真正的交情,看来像素淡,自有超越生死的厚谊。孟太尼解释他跟拉·白哀地生死交情的话,颇可借用:“因为他是他,因为我是我”,没有其他的话可说。
这不仅是素淡,还包括没有因维系友谊而牺牲掉自己的委屈,变成他不是他,我不是我。(完)
附记:
前段时间读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其中对于所说的“朋友”有些新的理解,而不太明白他们所说与我们理解的社交里的“朋友”有何不同。因此想汇集论、孟中提到朋友的语录,做个考比较。忽然看到钱锺书《谈交友》一文,也在讨论同样的问题,其中不少说法可供理解论、孟中所说的朋友,因此在此前《读论语札记(一):无友不如己者》基础上,再补一条关于朋友的笔记。聊供同好谈笑。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