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公开课
距离上一次写日志居然已经过去一年又半了。
豆瓣也换了新界面,很不适应。
--------------------以上是题外话--------------------------------------------------------------
陆陆续续听了许久,也不记得是一年还是两年,终于把这门一百多集的公开课听完了,欧老师的课还没上完,一个学年一个学年的,看公开课里的学生也上了好几年。我听到宝琴论就没有再去找资源听了。
整体讲得挺好的,非常善于读取文本细节,对清代的贵族生活还原也很有说服力。对于一个多少看过好几遍《红楼梦》的我来说,也印证了之前我在一些细节上的疑惑,比如不禁《西厢》《牡丹亭》的戏文,只禁书。虽然不太认同欧老师对黛玉的评价,但是对于黛玉的成长和转变,确实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最令我佩服的是,对于一些笔墨不多的人物,如迎春这类,也能细细的从一两句身世里,挖出那么多和长大后性格相印证的环境因素,真是知人论世的典范。
还令人触动的是对做学问和做人的统一追求。读书不是为了印证你已经知道东西,而是为了摒除已有的偏见,增进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日本禅师山本玄绛说,一切经都是敲门砖,不过是为了敲开门唤出里面的人来,而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如果读一本书,唤出来的,还是读书之前的自己,可能不如不读。
老师反复提及的,我也总是回想的两句话。第一句是斯宾诺莎说的。
哲学家的任务就是不笑,不哭,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
每次我在很有情绪的时候,或者在回想有情绪的自己的时候,就会把这句话找出来观照。在书里,迎春的懦弱,惜春的孤僻,妙玉的高傲,都不用笑,不用哭,不用痛骂,只是理解。想到这里,却想起少年时快意恩仇的许多幻想来,满眼的绝世武功,心里全是对错好坏,想了许多中二的划分标准,那时确实可爱,但现在,也确实只想理解,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之后才谈得上沟通和转变。
第二句是《巫士唐望的世界》里的。
在你心里,你把自己看得太过该死的重要,你是如此该死的重要,使你觉得你可以理直气壮的对每件事恼火,你是如此该死的重要,所以事情只要不如你的意,你就可以掉头走掉,你大概以为那是表示你有个性,胡扯,你是又软弱又自命不凡。
欧老师用这句来评价黛玉和晴雯使小性子的个性。我用来自勉,在找不到活下去的动力的时候,多看看自己之外的世界,会更容易从自己的无力感中挣脱,继续往前。
聊到薛宝钗,有一点很认同,就是写小人容易,写君子难;不是笔力的问题,是因为读者比较能理解和明白自己境界之下的人物,但是很难明白比自己境界高的人物。所以写君子,写得再好,大家也容易觉得虚伪。《飘》里的大善人梅兰妮,就是很有争议的一个例证。欧老师看红楼里的人物,尤其是女子,不太往藏奸的方向想,如果看梅兰妮,应该也不会觉得她虚伪。我在听这门公开课的时候,把《飘》看完了,看法也很受欧老师的影响。
老师对现代的自由和解放天性,有自己的看法。
自由在于理性和控制自己。真正的自由,是力求自我控制,束缚住那些欲望和本性。放纵自我太容易,不应该用放纵自我来解放自我。
在我遇见的价值观里,是少有的坚定和自省。如果往前三四年,我听到这个,可能会觉得太艰难,怀疑或者否认,但这几年,因为遇到心怀信仰的人,一直在做对的事情,深受触动,也就不再觉得德行、信仰、理性和真理,是像星空那么遥远的东西。也已自勉,希望自己只是接纳,不是放纵。
老师对曹雪芹、贾宝玉等的理解,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对文本的解读,也和我之前接触的各类红学家不一样,有自己的主张。比如那一曲西江月不是自嘲,而是深刻的忏悔;比如贾宝玉是一个辜负了家族期望的末代贵族;贾政和王夫人对一应女儿们的护佑和理解;可卿的放纵情欲和凤姐的有才无志;很多和大众的印象不一样,但是在欧老师话语系统和文本细读中,有足够的证据可以支持。比起个人好恶,我确实更喜欢这类有理有据可以支撑自己的论断。
大致如此。我收获的,是本子上一格一格划掉的进程,和记不清的在厨房、宿舍和农地里做不用大脑的劳作的时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