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杂谈
18年12月23日,我第三次拜访莲航寺。
与上次来比并未发现太多变化,师父是一位和蔼、仙风道骨的中年人,见到我们乐呵呵的,请我们进来。
与上次一样,我将行李置放好,便坐到斋堂等师父过来。虽然我并未请他或是有过任何言语,但是过一会交谈便会在这里很自然的发生,这次拜访我带着不少问题而来,因此对于善德法师的开示满怀期待。
关于唯识宗和中观的经典、修行的次第、发愿的重要、以及密宗普传咒的持颂,师父都一一作了详细的开示,并且这次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对天台宗及其教义的介绍,并且劝导我们说年轻人既然有资本,就要多参学经教,以教理作为武器,学任何法门都不会出现偏执。
这些对我来说如获珍宝,我暗下决心,今后要广泛涉猎天台宗,把其作为近期学习的方向。
关于心外求法之事,善德法师也说了很多,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学佛几年了,心外求法是我一直在犯并且难以改正的错误。
我已忘记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佛教的,只能说大概是很小的时候,因为我倒是还依稀记得小学四五年级时跟几个小同学谈因缘和轮回(那时不过是瞎说罢了)。而对佛法逐渐升起信心,应该是从初一开始。有一次我拿手机听歌,无意间听到念诵版的佛乐《一声佛号一声心》,听到“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静心为要。”和“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几句偈时我心里轰的一下如巨石落地,悲伤的情绪如洪水般迸发宣泄,我痛哭流涕却不知原因几何,只能由得情绪慢慢稳定下来。我当时觉得自己可笑,又在冥冥中感觉自己或与佛教有极深的宿世因缘。
有几次参加法会,一旦是见到僧众或是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时,我就很难抑制自己想哭的情绪,我逐渐觉得它有些厌烦,因为在别人都在诵经或是礼拜的时候,我会在旁边无缘无故地哭个不停。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过往世的因缘所致。《无量寿经》第四十五品云:“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在此各位不必过多理解,我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这句话便告诉了我悲伤之因:曾修佛道未能成就,这一世仍在轮回苦海里沉沦,悲便是悲自己的过去。
在那之后的几年,我坚持着自己丝毫不精进的修行之路:偶尔去寺里逛逛,闲暇时候有关佛教的东西东看看西看看,未曾有过一个具体的目标。
说来惭愧,我正式皈依是在2016年的夏天。严格来讲,未皈依的人不能称自己为佛教徒,只能说自己对佛法感兴趣,就像你在一所学校没有学籍,你就不能说自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只有皈依过佛法僧三宝的信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佛的人,或者说是在家居士,有自己的法号。
说到法号,有不少朋友知道我的法号:法城。当时师兄问我想叫什么,我想让自己的名字听起来大气阔达,便用了“城”这个字。经常有朋友戏称我为法城大师,我听到都想惭愧地掘地三尺。
这些年来,绝大多数的朋友听到我信佛的第一感觉是有意思,并且会问很多让我十分无奈的问题(诸如还能不能交女朋友之类),在这里正好跟大家说一下,其实在家居士与大家无大差别,只是要尽力奉守五戒十善。所谓五戒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允许正淫)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十善者与五戒有重复之处,其中包括“身三”: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口四”,即: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意三”,即: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身、口、意代表行为、语言、和思想。十善源于五戒,但两者侧重不同,五戒重在于止恶,十善侧重于修善,大家听到的“止恶修善”正是源于此。本文意不在普法,故不在此过多赘述。
高中的时候,我有缘遇到一位年龄相仿的同修,得知他对佛教感兴趣并且有所了解让我很是欣喜。因为我能感受到,在这个时代,对正法有所了解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已是越来越少。很多人对佛教的理解还停留在消极厌世,整日烧香拜佛还愿,求神祭鬼的迷信色彩中(若想对佛教树立正确的见解,可参见圣严所著《正信的佛教》)。平日里我高兴于朋友问我有关佛教的问题,因为我想尽我的努力传播正确的思想,在对佛教有误解的人心里为佛法正名,这在我心里一直像是责任一样的存在。因此能碰到一位方向正确的师弟(因我比他更早皈依),对我来说实在是一大幸事。高中毕业即将回国之际,我为跟他从此的天各一方而感到难过,感叹曲终人散,一段善缘就此终了。未曾想在我大学二年级时他竟选择了同所学校,能再与他相遇实属一大幸事,我于寺里写这篇杂文的时候,他就坐在我前面吃饭,这就是缘吧,实在有趣。
虽然不够精进,但学佛的这断断续续的几年里,我的确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转变。现在的我,无法再对一个人升起嫉妒心理,也很难再和一个人交恶。对于杀生,我极其抗拒;我也厌恶在背后谈论别人的是非。对于不幸的人,我能发自内心的同情,并毫无保留的尽我一己之力帮助他,对于很多事情,我都保持着随缘的态度。
有时我亦是会很小心自己是佛教徒的这个身份,因为自己业重福轻,障深慧浅,常在不经意间作出种种错事,因此害怕别人看到我的错误,而对信佛之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乃至上升到对整个教派产生误解。对于自己的行为,这几年我尽量在做到思而后行。
上了大学之后,想的事情多了很多,对以后道路的迷茫不定让我总是心有所求,我总是希望家人朋友能健康平安,希望自己将来能一帆风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然而这一切实则都是开篇所提的心外求法,真正的清净和快乐本来就贮藏在自性里,如不把功夫放在心里而是心外,到最后成就的也不过是世间法,或者说是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罢了。
虽然知道方向是错误的,但我知道短时间内很难调整自己的态度到正确的道路上,因为智慧不够通达,从目前角度看只能从有为法的方向来求取。
智慧要从经教中找寻,拥有了正见、正思维,看问题的方向就不会再只局限于一点。
善德法师说:“你们还年轻,将来还要面对社会,对于种种不定,心有所求是很正常的。但是切不要学了几十年到最后还是如此。”
写到这里,也正是想提醒自己,我自以为年轻并不是无知的借口,做任何事,都应该抱着积极学习的态度。过几年再次审视自己,自己的心境、智慧如果还是停留在今天这个水平的话,那时候我确实应该好好反思反思了。
农历冬月十八于莲航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