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方修”及其吊诡
如果从更宏阔的视角思考,比如比较文学的视角或者影响论的观点出发,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史的书写和马华文学史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无疑耐人寻味:它们到底有何关联?作为马华文学史书写的集大成者——文学史家方修是如何继承、删减以及发展前者的?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省思,华人文学及文学史的书写和中国大陆的同行实践(无论是历时性还是共时性)显然有着更幽微的纠缠与疏离,远超于我们所想当然的主流/支流等刻板印象。[1]
毋庸讳言,围绕方修的争议似乎一直未曾完结,撇开各种意气之争和讨伐军、政客们的限制[2],在学术研究方面亦有不少指责,如他过于封闭的现实主义原则压抑乃至屏蔽了了马华现代主义的发展真貌,他的马华新文学大系编撰主观性很强,因此遗漏甚多,等等。在我看来,这些指责往往因为缺乏真正的对应文学史实践而显得相对空洞,从这个角度看,林建国的《方修论》[3]是一篇具有“理解之同情”的颇具理论含量的论文。

朱崇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再度赴港(2025年4月21-27日)
- 苦口婆心(2025年4月14-20日)
- 满血复活(2025年3月31-4月6日) (1人喜欢)
- 坚守岗位(2025年3月24-30日) (1人喜欢)
- 再度赴京(2025年3月17-23日)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