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读书笔记
第一章
曹文轩,《草房子》,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页
每到秋后,那枫树一树一树地红起来,红得很耐看。但这个村子里,却有许多秃子。他们一个一个地光着头,从那么好看的枫树下走,就吸引了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停住脚步,在一旁静静地看。那些秃顶在枫树下,微微泛着红光。在枫叶密集处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亮,像沙里的瓷片。
O 如果我来写一群秃头,会怎么写呢?或许是“秋后的田野里,农人忙着收获。在阳光的照耀下,星布人群中的秃头发出淡黄色的光晕。” 断不会想出“枫树林”来。枫树顺应时节一树一树地相继绽放,有雨后春笋之势。这样美丽的画面,秃顶一个个经过,一红一白,枫叶愈红,秃顶则愈有光泽,二者交相辉印。美地奇景。
曹文轩,《草房子》,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页
油麻地小学是清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
O“清一色”整齐、整洁的校舍,当地独具当地风情的的“草房子”,“天然去雕琢”“羚羊挂角”式的建筑布局理念,让人处处感受到这片土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曹文轩,《草房子》,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8页
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阳才一露脸,天地间便弥漫开无形的热气。而当太阳如金色的轮子,轰隆隆滚动过来,直滚到人的头顶上时,天地间仿佛变得火光闪闪了。河边的芦苇叶晒成了卷,一切植物都无法抵抗这种热浪的袭击,而昏昏欲睡地低下了头。大路上,偶尔有人走过,都是匆匆的样子,仿佛在这种阳光下一旦呆久了,就会被烧着似的。会游泳与不会游泳的孩子,都被这难忍的火热逼进了河里。因此,河上到处是喧闹声。
O写景以及景中人。景是人眼里的景,人是景中的人,人景是无法分割的。 夏天,必定是热的。热来得是那么迅速,整个大地无物可逃,全都笼罩在来势汹汹、气势逼人的太阳底下。这一段由上至下,由物及人,正侧面结合,视觉、触觉、感觉、听觉多感官结合来写夏天之热,可谓写景之模板。
曹文轩,《草房子》,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9页
操场四周种植的都是白杨树。它们在青灰色的天空下,笔直地挺立着。落尽叶子而只剩下褐色树干之后的白杨,显得更为劲拔。
O白杨、青灰色天空、褐色树干……本该写会操时油麻地小学生的模样,却落笔于操场周围的白杨树,文笔多情,留有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