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法国人民不太行?
法国“黄背心”运动已进行到第五季(周)了。这场由抗议燃油税上调引起的示威活动,终于有了偃旗息鼓的迹象。这也缘于法国总统马克龙终于妥协,宣布决定暂缓燃油税征收计划,并发布了一系列惠民举措。

法国作为“革命老区”的魅力是让人服气的。高兴,不高兴,都先闹一闹再说。这件“巴黎50年来最严重的骚乱事件”让马克龙很委屈,他觉得这届法国人民真不太行,不爱干活又要这要那。多劳多得,多么古老又质朴的真理,在当代法国人面前却成了要重申三遍的新鲜道理。黄背心们则觉得他们的总统堪比问出“没有面包,为什么不吃蛋糕”名句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完全不体恤百姓疾苦。

这种互相扯皮的状态,让人想到在中世纪,贵族试图通过贬低农民,用其不体面来凸显自身高贵。傅华萨在他的《见闻录》中,无限地夸大农民在起义中的暴力行为。他通过炮制农民的负面形象,放大农民的恶行,来说明农民本就该被社会抛弃,并以此彰显骑士的高贵和他们的战功。

就像被歪曲的平民形象和事件,中世纪也是个长久被误解的年代,从未得到应有尊重。
在中世纪,税收与人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有过之而无不及,点缀其间的则是两方长期周旋斗争的智慧。也是在这个时代,涌现了很多现代文明的源头。

I
在巴黎盆地里的农田,最早施行了“三圃制”。“三圃制”就是农地分成三个区域,分别用来种植冬麦、春麦及为恢复地力而休耕的轮种方法。这极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效率甚至不输于近代。

大学在此时诞生了,巴黎、博洛尼亚和牛津等地创立了一座又一座大学,学者、文化人士辈出。

贵族、农民之外,以工商业者为代表的身份出现。人们可以自由买卖商品,鲜有商品交易税。
医疗机构也有了专业分化,出现了医生(内科)、兼任理发师的外科医生、药店职员等。在那个时代,内科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开处方医治,而开处方还需要根据药店的情况。

而外科只是理发师兼做的一项工作。理发师,即外科医生,采用放血、接骨等手段,直接处置患者的疾患。所以当时你在理发店剃完头之后,就能直接把才摔断了的骨头给接上,想想那还真是十分便利的时代。

在中世纪的欧洲,农村人口占了全体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他们一年的生活大概是这样的:
一月辞旧迎新,庆祝宴会络绎不绝。二月多雨时节,炉前取暖,休养生息。
三月四月迎春播种。五月六月割牧草,剪羊毛。
七月八月收获稻谷,打麦去糠。九月酿葡萄酒。十月犁冬麦田。
十一月用橡子催肥林里的猪。十二月忙宰杀备粮,迎接下一个年度。

看着很乐活、岁月静好的生活,要仔细分析,那也就是四个字——辛勤劳作。早起种田晚收工,坐等领主把税收就是中世纪平民的生活常态。
II
当时的农民,除了向教会缴纳的什一税,还需要向土地所有者领主缴纳年贡,无论是以实物还是货币的形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支付年贡的方法和费用率各不相同。
例如,葡萄园的收益通常比种植谷物的农户收益多一倍以上,因此需要缴纳的年贡也高。谷物的年贡很少超过收成的15%,平均估计在5%以下。对照今天我们个人所得税税率,单看这个数字倒还合理。但是,中世纪人对于税的想象力是无穷尽的,一个中世纪平民背负的是五花八门的税。

一月宴会上要烤面包,那就要交烤炉使用费,使用磨坊也要缴费;九月酿酒的朋友,则要支付葡萄压榨机使用费;等等。法语有专名叫“巴纳利特(banalité)”,就特指中世纪这些强制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

再往后,十一月到了,放猪的朋友要注意了,森林里放养猪也不是随意的。当时,森林作为丰厚的资源宝地,受到国王、领主各方觊觎。出租森林养猪权理所当然是林主的又一个收入来源。

从另一面看,巴纳利特这个共用公共设施的做法可能变相解决了生产工具不足的问题,但在村落共同体形成后,农民纷纷自由独立,领主为了确保缴纳年贡的农民数量,需要严格限制农民离开居住地,为此当时出台了很多在现在看来是脑洞大开甚至可以说是吃相极为难看的规定!

比如,有人远嫁外地,那就要缴纳领地外婚姻税!之前说,商业这件事刚出现,鲜有交易税,而一旦形成集市,领主就有责任维持市场中的治安,确保市场内的交易顺利进行,就会向卖主征收摊位费、店铺费,总之就是能征收各种保护费了!你就是死了,如果有继承人,也记得死前要让他向领主缴死亡税。

勤劳致富,勤劳才交得起税。这么来看,也不得不为有些黄背心捏把汗,他们“春天工作,夏天度假,秋天罢工,冬天过年”的状态,回到中世纪怕是不好过的。
III
当然,中世纪平民也不只是埋头傻干,甘于“我为鱼肉”。他们让人肃然起敬的一点是,不合理我们就先谈谈,而不是闹了再说。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因为贵族阶级的恶意捏造了很多主观材料。以往我们只知道农民为了反抗领主的压迫,大多采用起义等手段。现在我们了解,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村落共同体,农民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采用的方式是一次次地和领主展开谈判。

13世纪中叶,巴黎圣母院教堂参事会所属的巴黎周边几个村落里的农奴,为了获得身份自由,开始与教会方面展开谈判。当时,国王路易九世自有他的打算,而利用向农民融资来获取利益的巴黎商人也有他们的企图。在这种复杂情势下,农民提出用1万镑赎回农奴身份的自由,同时一次性支付2000镑,换取永久免除人头税的权利。在法兰西王国的国家预算不足10万镑的那个年代,不得不说这个数目令人咋舌。

中世纪平民会为自己的利益竭尽所能,谈判之外,有时他们会采取相当不合常理的方式。比如1200年,国王约翰提议到诺丁汉城区访问,邻近小镇居民知道,这意味着国王将会经过他们的镇子,因此他们很可能要交新的税钱来修建一条供国王经过的大道。所以当国王使者到达时,猜猜他们干了些什么?
整个村庄的居民都开始装疯!

因为疯病在当时被认为是传染病,这个让整个村都装疯的点子十分见效。国王明智地采取了迂回的访问路线。我们称之为大智若愚。
当一切和平手段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也会起义。顺带说一句,中世纪城市居民的肉食消耗量很大。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肉食消费量的提高,肉店老板成了富裕的职业群体。而中世纪后期发生的城市民众暴动中,往往是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充当起领袖的角色。鉴于当时生产工具和“起义武器”都相对稀缺的条件,或许是因为这个充满血腥气的职业拥有砍刀和菜刀。

1381年,英国爆发“瓦特·泰勒农民起义”。导火线是英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人头税,为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筹集军费。1524年,德国也爆发了农民战争。而所有这些起义最后都受到了国王和地方领主的镇压,以失败告终。
黄背心这次的示威取得了胜利,法国政府听取了意见,做了妥协。这或许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也有人称之民主的胜利。只是在这胜利之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法国经济何去何从,如何解决少做又能多福利这样的主要矛盾,都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在这里我们只有送上衷心的祝福。
这就是懒散又逗逼的法国人民,一个让人看不懂,可能自己都不太懂自己的民族,祝他们永远快乐!
最后的最后,也请大家关注下明年即将出版的《图说法国大革命》。
(假装有图)
当然如果你现在就想读点什么的话,以下图书是合适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