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表达自己的孩子

生活中总有一些孩子胆小、不爱表达,当遇到陌生的环境或者需要表达的场合的时候就往后退缩,这可愁坏了父母们。
其实表达是人的天性之一。表达分为多种方式,语言的、身体的、音乐的、绘画的等等。孩子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孩子不爱表达自己可能跟本身的气质类型有关系,但影响更直接的其实是家长早期的教养方式。由于在更小的年龄段,家庭关注安全,更多地使用不允许、不能去、危险等制止性甚至威胁性的语言来告诉孩子帮助孩子做行为约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相对内向,甚至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不断养育的积累。再加上接触环境比较少,接触人比较少,家庭成员也相对较少,尤其是老人可能在家里带孩子,就极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1.在生活中鼓励孩子多种形式的表达,对表达给予肯定
如果平时家长对孩子过度呵护,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孩子做任何事情,家长总是找个理由吓唬孩子,这样也会造成孩子胆小怕事、不爱表现。平时孩子做错事、说错话时,应当帮孩子找出原因,指责、谩骂会让孩子不敢说也不敢做。平时家长一定要创设让孩子“想说,敢说,能说”的氛围。

2.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
对于一些比较谨慎的孩子,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他是不会表现的,因为他不知道他表现了会得到怎样的“后果”。正如孩子在妈妈前面觉得很安全,他会唱歌、跳舞,而有客人时,他却很害怕,害怕被人嘲笑,因此要想让孩子变得大胆,可以让孩子熟悉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可以多带孩子与周围的朋友、小朋友一起玩,扩大交际面,建立起信任感。

3. 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可以循序渐进,如:先让孩子在家里表现,如果孩子能够自如地在家人面前表达,那么下次就可以有邻居在的时候表达,如果孩子还是不敢,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表演,多几次轻松愉快的表达机会,会减少孩子对“表达”的排斥感。

即使每个孩子都成长于有足够爱足够好父母的家庭,但真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是爱表达的,孩子的天性不同,学会欣赏很重要。如果孩子就是不喜欢“表现”,家长使出了很多招数,都没办法改变,那就不要太过于逼迫孩子表现,强求只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可以等稍大一点通过与孩子讨论自我表现的意义,让孩子慢慢改变。
本期嘉宾

顾薇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