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亦忘言
这学期的古代文学结束啦。
也没算怎么好好听吧,但是还算是有一丢丢感想。写的东西放在这次日记里算作保留。
9.30
关于《关雎》中体现“后妃之德”的感想
之前读诗经这首的时候,我一直单纯地理解为少男少女的美好爱恋。这次听老师讲到,《毛诗序》把《关雎》认为体现“后妃之德”,并提出了第三句放在哪里更能体现这一点的问题。的确,即使是思念心上人“辗转反侧”,之后依然能够“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以礼待之不逾矩,的确起到了教化的作用。但是我觉得,即使是把第三句放到最后,也同样可以体现“后妃之德”。下面是我不成熟的想法。
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认为这首诗是站在男性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追求女性的故事。但是,老师也说因为古代诗歌主语不明显, 所以是不是也能认为这首诗讲了一个或者说很多个“淑女”的故事呢?因为“淑女”出现了很多次,不免让人在意的是,她们都是同一个夫君的妻室,都品性端淑。而“荇菜”,是古代的祭祀用品,“淑女”们祭祀祈求生儿女育扩大宗庙,而当一些“淑女”有喜之后又以“琴瑟”、“钟鼓”祭拜祖先。这样的话,若把第三句放在最后,也可以理解为“淑女”为了替夫君延绵子嗣、家族兴旺而忧心、彻夜未眠吧。
此外,我在网上查了资料后得知,“雎鸠”这种鸟有一种特性,即一只叫了一声“关”之后,另一只会马上应和一声“关”,这也是为什么有两个“关”字的原因了。这种融洽的夫妻关系,应该说一开始就蕴含在这首诗里了。虽然我觉得解释为“后妃之德”有强加的意味,但是这首诗本身就不是劳动人民的浪漫诗歌,而是贵族统治阶级的政治所用吧。
10.30
清·舒位《蜘蛛蝴蝶篇》感想
蜘蛛结网诱青虫,桃花飞入怨东风。蝴蝶寻花尾长往,打尽桃花同一网。蜘蛛不语蝴蝶愁,
丝丝罗织桃花囚。桃花隔雾看蝴蝶,可似天女逢千牛?潇潇春风当窗入,沾泥花片胭脂湿。 蝶粉蜘蛛一劫灰,青虫自向墙根立。
像文人画一样,清代诗人对翠竹、桃花、红梅等情有独钟,这首诗中就用了桃花的意象。可能是因为在封建王朝后期,在商品经济萌芽的影响下,文人之中普遍出现一种对个性、独具性灵的潮流吧。比如“性灵三大家“的诗作就体现了清诗的这一特点。另外,我觉得这首诗的角度很新颖,带给我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的感觉,从小处的景致着手,体现人生道理或者家国情怀。
从意象来说,这首诗中出现了“蜘蛛”、“青虫”、“蝴蝶”和“桃花”四个主要意象,当然还有“春雨”、“牛郎织女”等。蜘蛛捉青虫不得,蝴蝶为了寻花自落尘网,可谓是“桃花囚”。有种讽刺、告诫的意味。我格外喜欢“桃花隔雾看蝴蝶”一句,赋予了桃花人的情态,因为蝴蝶已经被网所囚,动弹不得。两者就像无法重逢的牛郎织女,非常灵动。春风起,春雨打落的花和蝴蝶,蜘蛛、蝴蝶、花都被打落在泥土中,像粘湿的胭脂,只有青虫幸免被吃掉,靠在墙根看着它们,不禁让人发笑感叹。
在我看来,这首诗或许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世界上的“蜘蛛”们部下罗网诱人,有的人无知或者欲望过盛被诱。但是这种关系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福祸都未可知。人世间太复杂,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是要学会保持本心,淡然处世。
读了这首诗,在我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场景:诗人舒位郁郁不得志,坐在春季破落的庭院里,喝着清茶,晃着摇椅,抬头墙角看到这一幕,便作此诗。可能太理想化,人生阅历很浅的我,也只能联想到这了。
11.15
对男性词人“代言体”的一些思考
老师在课上讲了男性“代言体”,我根据老师讲的内容,结合课下阅读和查找资料,有一些感想。
首先,因为古代是男权社会,所以,即使男性诗人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进行创作,仍然不免把笔下的女性形象放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道德规范之中。比如,《诗经》开篇《关雎》的“淑女形象”,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形象等等。而男性描写女性的日常生活,无非就是梳妆打扮,思念丈夫等闺房生活,缺乏对女子内心世界的揣摩。即使是像温庭筠这样描写女性心境的大家,他笔下的女性也只是为了烘托出幽约的词境而存在,只是“淡淡忧愁”,并没有鲜活的生命。就像《花间集》中的《菩萨蛮》就是这样,很明显是为了男性的审美而存在的女性形象。
但是,女性诗人的写作就不是这样。比如南宋另外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宋淑真,她一句“宿醒未醒倦梳妆”就是不太可能在男性的笔下出现的。另外,我很喜欢的李清照的《蝶恋花·离情》中的“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一句也是,同为思妇口吻,比起男性此人却更加细腻具有意趣。想一想,思念丈夫的时候,怎么可能还是精心打扮呢?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柳永不愧是擅长写市民阶层中的女性情感的词人,比如他的《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就很好地写出了思妇内心的痛苦。应该说,女性代言体的作品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吧。
12.15 12.16
关于李清照不同时期作品中的“花”的一些感想
老师讲完词一章后,我又读了一些本来就很喜欢的李清照的作品。发现她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的对“花”这一意象有不同的写法,不仅在人生的经历不同描写的花的种类的不同,同样的花在不同时期也描写出了不同的感觉。我想着重挑几首词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这首小令应该是李清照妙龄之时,回忆在故乡的生活所作。在无知懵懂的少年时期,词人所回想出来还是“莲花”一样美好纯洁的花朵。而且还是“误入藕花深处”,仿佛让我们看到贪玩的小女孩天黑了还在莲花丛里游荡的场景。这时还可以看出,李清照与普通深闺女子的不同,这也是为何她能被时人评价为“有丈夫气”,并且让赵明诚神魂颠倒的原因之一吧。
2.《点绛唇》(蹴罢秋千)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之所以把这两首词归到一类,是因为它们都描写了“梅”(虽然青梅和腊梅并不是一样的品种),并且是李清照早年创作的,还能体现出欢愉之情的以梅为对象的作品。《点绛唇》课上讲过,词中少女虽然没有明说是词人自己,但是根据当时的情景来看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是李清照羞见赵明诚的情景,而“青梅”这一意象的出现更是让整个画面灵动了很多。
咏梅词通常是赞颂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贞品格的,但《渔家傲》这首词中的腊梅在我看来却不仅仅如此。从写作时期来看,这个时候的李清照的父亲还未没罢黜,她又因先前的诗作在京城广负盛名,其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尤其是“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说是咏梅,不如说是以梅自比。而且,此时的李清照已经闺中待字,出嫁前夕的她说出“此花不与群花比”这样的词句,是不是也可以体现出她对婚后生活夫妻琴瑟和鸣、举案齐眉的期待呢?
3.《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一剪梅》和《醉花阴》两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自然不必说,这首《玉楼春》也表达除了李清照在党派之争之后被迫离京的愁苦之情。而且,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巧妙,并非只写“愁”,而是把梅花拟人化,并在向自己说:如果现在不及时来饮一杯酒的话,明天是福是祸还未可知呢!”这个时候,这时候的梅花并不是当初自己笔下对自己年轻气盛的譬喻了,而是借助红梅对自己命运的关注,实写自己朝不保夕的身世之叹。
4.《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历经了被丈夫疏远、“靖康之变”等对她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之后,及时是在丈夫任江宁知府这一相对平静的时期,心中也满是凄凉。这首词是写深秋之景,不仅是节气,也有人生已进入低沉之感。最后一句“莫负东篱菊蕊黄”是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一句,但是与陶渊明“闲适返自然”不同,词人李清照的心理是矛盾的:她何尝不想归隐以避乱世,但是身世之叹家国之思使她不能如此。
5.《清平乐》(年年雪里)
赵明诚已逝,词人自己也年华不再。而伴随着金兵对南宋的进攻,李清照笔下的梅花已经被完全注入国破家亡的深切哀思。而身为北方人的词人,在临安这一“天涯海角”,两鬓斑白,却依然坚守着那颗永远赤诚的家国之心。这也是李清照不同于其他婉约派词人的一点,这也是为何看似柔情的她却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豪迈的诗作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