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绪论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在同一民族的建筑中,又因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特点。
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穿凿了不同风格的建筑。
黄河中游一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木材逐渐成为中国建筑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主要材料。
1、根据地域分
北方的建筑外观厚重庄严(墙壁和屋顶较厚,房屋多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南方建筑轻盈疏透(墙壁薄,窗户多,房屋多采取南向——已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
2、根据材料分
石材丰富的山区,善用石块、石条、河石板建造房屋;森林地区(木材丰富的地区)则用井干式壁体,或干阑式构造防御野兽侵袭。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 原始社会(约距今9000~4000年)
1、旧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初期:天然崖洞
(2)旧石器时代后期: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初期:(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穴居/浅穴居——地面上的房屋——(形成)——聚落
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从栖息于巢和穴,开始有意识地建造房屋,出现了干阑式与木骨泥墙的房屋。
干阑的实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距今约6~7000年,已有榫卯技术。
木骨泥墙房屋实例以西安半坡村和陕西临潼姜寨最具代表性。
* 奴隶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1、夏:奴隶社会的开始
2、商
(1)后期创造了青铜文化;
(2)已有成熟的夯土技术;
(3)建造了大规模的宫室和陵墓,和奴隶居住的穴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阶级对立的情况。
3、西周
(1)宫室多建在夯土台之上,营建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
(2)木架构逐渐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3)并有了管理工程为专职的“司空”,后来各朝代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中国特有的工官制度。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581年)
1、春秋、战国
铁器的广泛使用,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盛行,并出现了砖与彩画。
在中国第一部工程技术专著《考工记》中,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许多重要建筑制度
春秋:
(1)高台建筑(夯土台)
(2)木构建筑成为主流
(3)建筑等级制产生
(4)出现了“司空”这一专职
战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城市规模增大,高台建筑发达
(1)铁器的广泛使用
(2)地主经济取代领主经济
(3)出现砖和彩画
2、秦、汉(西汉&东汉)
东汉——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
(1)高台建筑很少使用
(2)大量使用斗拱:木构楼阁增多;
砖石建筑——砖券结构发展
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时代
(1)都城布局变化(北魏洛阳):皇宫从中心——北移,城外设东西二市;
(2)宗教(特别是佛教)建筑兴建——受外来影响——寺、塔、石窟、雕塑、壁画
4、隋唐
隋:统一全国,开凿京杭大运河;
首都:大兴城——规模宏大,分区明确、街道整齐都超过了前代;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艺术、文化——(扩大了)——国际贸易&文化交流——(促成了)——内陆和沿海城市的繁荣
唐:西京长安(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扩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东京洛阳;
唐代建筑成为封建前期建筑的高峰——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已进入成熟阶段;
5、宋元明清
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
(1)变里坊制——坊厢制(沿街设店)——时间节点:晚唐以后;
(2)装修彩画、家具已基本定型;
(3)出现建造的模数制标准“材”;重要文献:李诫《营造法式》;
故宋朝是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
元——首都大都
(1)各民族文化交流——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对本土造成影响;
(2)工匠为工艺美术带来的外来因素;
明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1)制砖手工业发展;
(2)官式建筑定型;
区域程式化的装饰—— 单体琐碎繁褥;组群变化丰富:布局&形象;
(3)民间建筑:质量、类型、数量都有提高;
(4)园林无论是皇家或是私人园林都留有优秀的作品;
* 1840年以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木架结构为主
* 木架结构
(一)木构架结构的分类;
中国的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在三者中居首位。OS:西藏、新疆还使用密梁平顶结构。
1、抬梁式
(1)名词解释
[]抬梁式:沿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架构;
[]开间: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
[]进深:屋架上的檩(宋称槫tuán)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亦即前后檐柱间水平距离,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间”:由两组木架构形成的空间(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
《清式营造则例》称“凡在四柱之中的面积都称为间”,则是对“间”概念的另一种诠释。
[]斗拱:是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而成。
(2)抬梁式的演变——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区域简练
[]抬梁式至迟在春秋时代已初步完备;
[]依照等级制度的不同,抬梁式木架构的组合和用料也有很大差别;
——差别主要体现在斗栱的位置、形制、大小;
斗拱的位置:(最初)承托梁头和枋头以及外檐——构架的节点上;
斗拱的形制:斗栱的层数越多,表示出檐越大,且建筑物越重要——斗栱具有结构和装饰双重作用(到了明清二代,结构功能几乎丧失);
斗栱的大小:到了明清二代,木架构节点上的斗栱逐渐减小;
[]出现了以“材”为标准的模数制——斗栱式样趋于统一,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就是宋《营造法式》的“材”
2、穿斗式
(1)名词解释
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构架。
(2)使用地域:中国南方诸省
(3)演变
[]至迟至汉朝已相当成熟
[]亦有穿斗和抬梁式混合的用法:山(墙)面用穿斗式,中央诸间用抬梁式;
3、井干式
(1)名词解释
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材,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
(2)使用地域: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很少使用;
(3)建造(使用)方式:直接建于地上或干阑式木架之上;
(4)产生年代:商朝后期以前;
4、抬梁式和穿斗式的区别
(1)力的传导路径不同
[]抬梁式:檩架在梁上,坊架在瓜柱上;
[]穿斗式:檩架在柱上,以“穿”连接;
(2)用料及布局不同
[]抬梁式:用料根据建筑形制来确定,但较穿斗式来说一般较大;柱间距亦较宽;
[]穿斗式:较抬梁式来说用料更小,柱间距较密;
(二)木架结构的优点
1、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2、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3、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
4、材料供应比较方便
* 砖、石、瓦
(一)砖砌建筑
1、砖及砖券、砖穹窿结构
(1)战国时代,出现了花纹砖和大块的空心砖(未经历红砖阶段直接生产质量较高的青砖);
(2)汉代,已有预制拼装的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砖穹窿墓,墓内还使用贴面砖(印有人物和各种花纹);
(3)北宋,用琉璃砖建造开封祐国寺塔。
2、砖拱结构——地面建筑
(1)见于塔的局部;
(2)元朝,用砖拱(筒拱&穹窿顶——估计是帆拱?!)建造地面上房屋
(3)明朝,(完全用拱券结构的)碉楼&(结构用砖拱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进而——(用砖拱和木架构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建造的、形体高大的)城楼、鼓楼&(陵墓的)方城明楼
OS:名词解释: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城,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的形制。
(二)石建筑
自汉以来,建造了不少石建筑,主要包括:墓、阙、塔、幢及桥梁。
E.G.赵县安济桥:隋朝,首创世界上敞肩式拱桥结构。
(三)瓦的应用
(1)周代初期已产生了瓦;
(2)北魏宫殿已使用琉璃瓦
(3)明清二代,琉璃的制造技术更精湛,例子:南京报恩寺琉璃塔(已不存在)
二、组群布局:以“间”为单位——单座建筑——庭院——组群
三、艺术形象
(1)单座建筑:达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2)组群建筑:用附属建筑衬托主体建筑;自外而内,将变化的空间逐步展开;
(3)室内装饰:受起居习惯、装修、家具变化影响;
(4)建筑色彩:逐渐制度化;
四、园林
中国的古代园林是兼具居住和游览双重目的发展起来的,这种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自然的艺术再现。
而所谓的“诗情画意”逐渐成为唐宋以来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造园要求幽曲和开朗相结合,以达到步移景异的目的。
园林的风景不但要有层次,有深度,有含蓄不尽之意,同时还要即可远眺,又耐近观。
园林的游览路线:小型私家园林里大都采用以山池为中心的环形方式,但中型园林和院囿的路线则比较复杂。
五、城市
因地制宜
六、工官制度
工官的职务,首先是主持建筑工程的设计;其次,工官还管理估计工料及组织施工;再次,工官还担负主要建筑材料的征调,采购和制造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