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笔记一
此次去福州,听得最多的是林则徐,自然林则徐太熟悉了,历史的课本上,他的光芒闪烁,虎门销烟,何等铿锵。不过本书作者认为林则徐是他运气太好,死得恰到好处。 林则徐是主战派,一开始他自信满满,但这种自信其实源于无知。到后来他事实是动摇了,他写给友人的书信里明显看到中国与外国炮火之间的差距,而且面对外国水师的灵动,中国沿海完全挡不住。 直面接触外国实力的林则徐心里清楚,但他不说。他为了护住自己的名誉,选择沉默。他若是赤裸裸揭出真相,说不定别人会控告他灭自己志气,长他人威风。就如同主张抚夷的琦善、耆英等人,他们和林则徐一样把中外悬殊看得清楚,也宣传出去,落得满身臭名。 作者说中国失去了20年,若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维新改革,那么中国的命运便会大大不同。但中国这艘船太老了,年老的人终究是脱离时代的。于是在血与火中,破坏了,烧毁了,才能够重建。 我们往往自豪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其实本不必这么骄傲,正是这长久的文明才拖了中国的后腿。而且在博物馆,几千年的农耕器具,到现在仍可见,锄头、纺纱机、独轮车,几乎一般无二。 读读历史,渐渐不愿意跟着人议论朝政,谁知道真相呢?我们以为的真相也许是人们改头换面做给我们看,谁知道那些头头目目暗中密谋着什么,他们引导着我们吐嘈、愤怒,但最真实的缘由藏在哪里?我们这些小民真的无从知晓。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