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看展|上海:刘野“寓言”与上博“美国艺术八十载”(多图)
11月去上海也没忘看看展,这次去了在荣宅的刘野”寓言叙事“展和上海博物馆的“美国艺术八十载”。说得仅为个人观点,画与大家分享。

最初知道刘野,对不起是因为他的绯闻八卦,具体就不说了,后来知道他一幅画卖到9500万美金也是非常震惊,所以上海之行就定了这里,加上荣宅是上海的百年老宅,后来被prada重新装修,本身的建筑也有看头。荣宅的展一般需要提前预定付款才可参观,入场的时间有所限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观展质量。

荣宅本身占地面积不大,原本是清末民初中国企业家、“面粉大王”荣宗敬在1918年购入的家宅,因此整个展并不浩大,作品均已被私人收藏。宅子里房间大多不怎么朝阳,有点幽暗,自1918年后扩建后,主人设有多面窗户吸收阳光,一些房间变成“日光室”,为休息小憩、侍弄花草、修养身心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彩绘玻璃也成为宅子的一大特点。


“彩绘玻璃窗上的复古和抽象几何图形在整座荣宅中随处可见。虽尚不清楚它是否由荣宗敬亲自任命添加,不过这些图案的内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一一包括私人生活、事业。一块面板上,岸边的西式城堡和大风车象征着权力和工业,河流可能代表从无锡流向上海的苏州河。20世纪早期,荣宗敬在苏州河两岸兴建了多家面粉厂和棉纺厂,因此这个图像是他从商起家的最佳写照。”
不过即便如此,整个宅子还是比较幽暗,加之装潢,透着一种神秘感。

刘野:寓言叙事
刘野的画看完给我的感觉可以用三个关键词形容:布面丙烯、蒙德里安、隐喻。
学油画的朋友里有比较“歧视”丙烯的,因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才诞生的丙烯显然比历史悠久的油画年轻得太多,加上丙烯调色相对容易等各种因素,很容易处在鄙视链的下端。不过这次刘野的展似乎为丙烯喊了回冤,九几年的时候,刘野还会在丙烯里放点油画颜料,后来就几乎全都是布面丙烯了。艺术是非常主观的,关键还是在人。
荷兰艺术家蒙德里安对很多人都产生了影响,刘野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刘野把这种影响也直接表现在了画作上,因此这个展被称为“个人思想美学”,反应了刘野本人对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理解,很主观化。

此次展出被命名为“寓言叙事”,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隐喻,挖掘画作背后内涵,就看欣赏者自己的阅历和理解了。但这也是我喜欢看画的原因之一。
先从喜欢的几幅开始说起:

看画的过程中,我习惯先看画猜名字,再看旁边的解释卡,《齐白石知道蒙德里安》这幅觉得特别有意思。在我这里的解读是:画作背景之所以是飞机坠落、梯田,是因为画家齐白石1864年生于湖南湘潭,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又和毛爷爷是老乡。而且因为他老人家已经过世,背后还插上了小翅膀,整幅画看起来很皮,这种搭配蛮有意思。


《破碎的玻璃》也有意思,第一眼看到的是镜子里的人,然后才发现玻璃碎了。镜子向来是自我感知的媒介,如今破碎了,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似乎就流了出来。

我也挺喜欢《序幕》这张,小男孩躲在幕布后面,不知是在窥视还是害羞。背后有着说不尽的无数故事,真是一则“寓言叙事”。

上面这幅画的名字我还挺诧异的,画面非常丰满,表达内容也很多,当我还在想作者想要突出什么的时候,看到解释卡写着《无题》,彷佛听见刘野在说,“别看别人的,自己思考。”宏大的叙事被拉开了序幕。

《早晨的蒙德里安》非常有名的一幅,很多人和它合影,像是来看展的我们。
这次展出里也有几幅人物画:

这些人物肖像画,与传统人物画不同,头的比例并非写实,但神情很传神。看到阮玲玉的眼睛,就浮现出她的坎坷经历,以及那令人感叹的四个字——“人言可畏”。





还有几幅颜色比较暗:

这几幅特别暗,不知道为什么刘野要做这样的处理,黑得快要看不见。




上面这幅肖像画虽然不是非常暗,但是展它的房间特别暗,我还去问了站在那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也不打个光,工作人员说,“这次展整体就比较暗,为了烘托画中的氛围,特意把光线调暗。”可能是我眼神不好,真的暗到不方便欣赏。

另外还有几幅画作,有些真是我阅历有限,看不太懂:





画了好几幅《书》:








上海博物馆:美国艺术八十载

之后去了上海博物馆看“美国艺术八十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


霍普(1882—1967)出生在组约州的尼亚克,一开始営学习插画和版画,而后于1900年转攻油画,就读于纽约艺术学院。他曾游历欧洲,并对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和爱德华·马奈的作品产生过浓厚兴趣。回到美国后,霍普一开始以自由商业插画家的身份勉强谋生。1924年起,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油画创作中;到20世纪30年代,对建筑充满情感张力和硫离感的表现已经成为霍普笔下作品的重要特质。

我深信这是我画过的最好的画之一,在上个冬天,我似乎能够比过去更好地在画作中表达我的所思所想了。

爱德华・霍普自称《夜游者》的灵感来自于细约格林威治大道一家街角上的餐厅,但精心安排的构图和缺乏叙事性的特点赋予这幅画一种超越特定地点的永恒的、普遍的品质。霍普笔下的人物总是避免眼神交流,相隔而坐,表现出一种纯将美国式的弧独、子然与深沉。
霍普把画中的元素缩减到最基本的层面;即使是在餐馆外面,城市街道上通常的景物行人、汽车、垃圾都一概不见踪影。观众一方面被画中的光线所吸引,一方面则被玻璃窗隔离在场景之外。霍普否认他在《夜游者》中刻意表达了人的孤立与都市生活的空虚,他“可能不知不觉地描绘了一座大城市的孤独。”
此外,还有几幅令人喜爱的:





画面里表现的是一位无人陪伴却从容自若的现代女性,镜子中还反射出一个看报的男士,突出咖啡馆的悠闲。








和好多人一样喜欢这幅《鞋店》





这幅画我是真没看出“房间”来,但解释卡上说,“这个画家55岁才开始画画,对美国、欧洲的抽象艺术感兴趣,偏爱几何图形。这幅画的标题暗示观众可以从中分辨出一个房间的边界——墙壁、地板、天花板以及隐藏在倾斜线条、边缘和平面中的家具。”

印璇Alett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女孩子,只要不乱结婚,就没什么可焦虑的 (2人喜欢)
- 怀孕日记(四)孕中期:从心里很感谢ta 让我这么省心
- 怀孕日记(三)孕中期 湿疹有时候只是不够保湿 (2人喜欢)
- 怀孕日记(二)孕早期 孕反开始了
- 怀孕日记(一)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