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5/2
早上看完了台湾的片子《不能没有你》,它自从被我下载到硬盘里面之后就无限雪藏了,曾经打开过一次,但因为画面黑白很快就关了,却也一直没有删除。但今天,我不得不说,的确是一部好片子,不管是黑白的彩色的,清晰的模糊的,正常的变态的,好片子就是好片子。
剧中的主人公无奈只是千千万万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缩影,他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好的工作,住的地方只是几块木板搭起来上面铺几块脏脏的被褥,如果那也叫床的话。和一个曾经的女人好了两年,有了一个女儿。社会署的人上门调查情况时他还是会很腼腆的说:我们还没有领证,她已经失踪好几年了。孰不知,在女儿七岁的时候他却发现,她已结婚十一年,女儿的抚养权也在她和她那个丈夫手里。为了让女儿读书,为了给女儿报上户口,他一次次的往台北市跑,政(和谐)府的人却是一级级的把事情往下转移,最后更是进入了司法程序。所有的人告诉他,你和这个小女孩住了那么多年,是非法的,不管你去验DNA还是亲子鉴定。他并不懦弱,但长期干活使他变得佝偻的身体只是传递出无限困惑的信息,可我是他的父亲啊?!
每次他下水工作,女儿就趴在一个救生艇上往水里定定的看着,直到他平安浮上来。于是他就问:妹仔,你真的看得到爸爸吗?水那么深。
“看得到啊”
水那么深你怎么可能看得到?
“我就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能看到了”
故事的发展无限悲凉,他抱着女儿爬到了人行天桥的围栏外面,女儿死死地抱住爸爸,不哭不闹。这时的他才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但新闻播报员口中诉说的却是“一名歹徒挟持了一个小女孩企图跳下人行天桥”,电视机前的人也只是冷漠的说着“都半个小时了要跳早就跳了,他肯定不会跳”。我们怪不得这个社会的冷漠,因为太多太多的人生活在最底层,连他们自己都已经麻木了。他不断重复的只有一句,哭着喊着“社会不公平”。试问社会什么时候公平了?冷漠地说,优胜劣汰,无法存活的人最终只会被社会淘汰;人道地说,难道就不能有人帮帮他么?孩子想上学,有关政府报个户口就可以了。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或许是我们自己把这些事情无限复杂化了。
最后他还是和自己的女儿分开了,更是讽刺的被戴上了手铐,就像是一名真正被警方抓捕的歹徒。
这个社会究竟是怎样的面目全非?又或者它从来都是这般满目疮痍?家庭教育更重视的是代沟问题,代沟,多么奢侈的一个名词,有的孩子甚至没有书念,没有饱饭吃。我们能关注的究竟是什么?
身边那么多人出国留学,那么多外来人口涌入上海,每个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并为之努力的权利,人非圣贤,孰能无私?世博会原本是一项盛事,可以说03年上海拿到承办权无限光荣,但风光背后呢?上海是否能承受这一切,数以万计的人来到上海,每个繁华区都尘土飞扬。我记得上个月某天晚上从陆家嘴地铁站出来的时候都要加快脚步,因为会有施工的工人或者发放传单的打工者朝你吹口哨,谁敢说这不会是另一条保研之路?
上海已经不再是那个上海,太多的民生问题被忽略,新闻只是党(和)和政(谐)府的口舌,再明确不过。那个花样年华里无限媚柔优雅的上海哪里去了?都说上海是一个繁华之都,现在的确是了,但早没了上海的韵味。原本上海就是一个无根的城市,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沉淀的内涵,有的只是将各个租界的迥异文化捏揉在一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派文化。而现在,标准的上海话流失了多少?经典的石窟门又被糟蹋了多少?那些老上海的路名,思南路,马当路,康平路,那些沉寂在过往里的回忆。那些曾经的花园洋房都变成了如今的私人住宅,洋房外砌起了高高的带尖刺的围墙,在冷漠的铁门上有一把更加冷漠的密码锁。为何要将这洋房的风貌全然掩盖呢?太过警戒了。
不要怪韩国人抢了孔子,抢了端午。是我们太注重向前发展,而忘记了看看后视镜,看看我们丢了什么要不要捡起来。也别怪台湾不回来,西藏有藏(和谐)独,只是我们的国家还不能面面俱到罢了。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但它现在正在向一个不知名的方向发展,在我看来绝对不是共(和)产主(谐)义了,而我相信在我们之后好的几代人都不会亲眼看到中国的共产主义时代。这需要的根本不是时间,而是觉悟。
但我还是爱上海,爱中国
屁话多了点,纯粹是想法了,有点累了,就这样吧。
剧中的主人公无奈只是千千万万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缩影,他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好的工作,住的地方只是几块木板搭起来上面铺几块脏脏的被褥,如果那也叫床的话。和一个曾经的女人好了两年,有了一个女儿。社会署的人上门调查情况时他还是会很腼腆的说:我们还没有领证,她已经失踪好几年了。孰不知,在女儿七岁的时候他却发现,她已结婚十一年,女儿的抚养权也在她和她那个丈夫手里。为了让女儿读书,为了给女儿报上户口,他一次次的往台北市跑,政(和谐)府的人却是一级级的把事情往下转移,最后更是进入了司法程序。所有的人告诉他,你和这个小女孩住了那么多年,是非法的,不管你去验DNA还是亲子鉴定。他并不懦弱,但长期干活使他变得佝偻的身体只是传递出无限困惑的信息,可我是他的父亲啊?!
每次他下水工作,女儿就趴在一个救生艇上往水里定定的看着,直到他平安浮上来。于是他就问:妹仔,你真的看得到爸爸吗?水那么深。
“看得到啊”
水那么深你怎么可能看得到?
“我就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能看到了”
故事的发展无限悲凉,他抱着女儿爬到了人行天桥的围栏外面,女儿死死地抱住爸爸,不哭不闹。这时的他才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但新闻播报员口中诉说的却是“一名歹徒挟持了一个小女孩企图跳下人行天桥”,电视机前的人也只是冷漠的说着“都半个小时了要跳早就跳了,他肯定不会跳”。我们怪不得这个社会的冷漠,因为太多太多的人生活在最底层,连他们自己都已经麻木了。他不断重复的只有一句,哭着喊着“社会不公平”。试问社会什么时候公平了?冷漠地说,优胜劣汰,无法存活的人最终只会被社会淘汰;人道地说,难道就不能有人帮帮他么?孩子想上学,有关政府报个户口就可以了。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或许是我们自己把这些事情无限复杂化了。
最后他还是和自己的女儿分开了,更是讽刺的被戴上了手铐,就像是一名真正被警方抓捕的歹徒。
这个社会究竟是怎样的面目全非?又或者它从来都是这般满目疮痍?家庭教育更重视的是代沟问题,代沟,多么奢侈的一个名词,有的孩子甚至没有书念,没有饱饭吃。我们能关注的究竟是什么?
身边那么多人出国留学,那么多外来人口涌入上海,每个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并为之努力的权利,人非圣贤,孰能无私?世博会原本是一项盛事,可以说03年上海拿到承办权无限光荣,但风光背后呢?上海是否能承受这一切,数以万计的人来到上海,每个繁华区都尘土飞扬。我记得上个月某天晚上从陆家嘴地铁站出来的时候都要加快脚步,因为会有施工的工人或者发放传单的打工者朝你吹口哨,谁敢说这不会是另一条保研之路?
上海已经不再是那个上海,太多的民生问题被忽略,新闻只是党(和)和政(谐)府的口舌,再明确不过。那个花样年华里无限媚柔优雅的上海哪里去了?都说上海是一个繁华之都,现在的确是了,但早没了上海的韵味。原本上海就是一个无根的城市,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沉淀的内涵,有的只是将各个租界的迥异文化捏揉在一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派文化。而现在,标准的上海话流失了多少?经典的石窟门又被糟蹋了多少?那些老上海的路名,思南路,马当路,康平路,那些沉寂在过往里的回忆。那些曾经的花园洋房都变成了如今的私人住宅,洋房外砌起了高高的带尖刺的围墙,在冷漠的铁门上有一把更加冷漠的密码锁。为何要将这洋房的风貌全然掩盖呢?太过警戒了。
不要怪韩国人抢了孔子,抢了端午。是我们太注重向前发展,而忘记了看看后视镜,看看我们丢了什么要不要捡起来。也别怪台湾不回来,西藏有藏(和谐)独,只是我们的国家还不能面面俱到罢了。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但它现在正在向一个不知名的方向发展,在我看来绝对不是共(和)产主(谐)义了,而我相信在我们之后好的几代人都不会亲眼看到中国的共产主义时代。这需要的根本不是时间,而是觉悟。
但我还是爱上海,爱中国
屁话多了点,纯粹是想法了,有点累了,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