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局限性
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只能勾画出完整局面的锥度体差。对于不够完善的理论体系还达不到这个体量级层次,只能作全局面的半面认知,反映在面的水平高度,对体量无觉。所以人们任何对理论都要有局限性意识,逐步完善理论体系只有进行式,是永远在路上。
有"矛盾"冲突才是较量"论"战的前提条件。没有矛盾,形如风平浪静的湖面,宁静漆黑的夜空体,都将悄无声息,无影无踪,论无声兮。
无论是相对论还是绝对论如果单独分割来看待都具有片面性,当然都具有缺陷性。谈论彼此“相对性”形式质,离不开绝对性统一状态的界面来承载(注:指彼此的空间联系);同样,讨论“绝对性”也一样离不开相对性关系质所界定得中间"状态量"。两者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离开一方,另一方随着消失,并且,两者是相互消涨,互相转化的,相对性讨论是定量性指标,与有序关联,“量”积分或微分到一定程度,会有定质性量的表现,类同排列=组合的这一特殊形式,体现的是有序和无序的关节点。绝对论讨论的是定质性指标,与序无关。相对论旨在讨论的是有因果线形关系序列性(规律性),也就决定了相对论会随着相对量的空间移位而发生量的改变。而绝对论恰好相反,不讲序列的关系性,以成“群”或分“类”的容积度量衡来体量的,相对论则是用"丈量尺"度量衡来线长度的。相对论的对长、宽、高的线性丈量,可以定质体积的绝对状态量,一定状态量(指体积值一定)可以得到有无限形式性关系量的长、宽、高。故绝对论论述的是体量,相对论论述的是线面量,它们是一体积状态与相对面形式的关系,是皮与瓤的关系,没有无皮的瓤也没有无瓤的皮之说,只有两者的结合才构成完美的可论之处。只有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原理才能解决矛盾性问题。
象"时间"也是相对论中的一个“质量”单位。时间是有"所有质”用无序的组合状态统一,将"无限量"按量化计量序列排列成的极线面形函数。比如,…,1世纪、1年、1月、1周、1天、1时、1分,…等等,其中的数字“1”都是一的相当级量,而“世纪、年、月、周、天、时、分、…”都是有不同量积攒的所有质形式,这些质是不同的计量单位,但可以转化为同一度量形式,如用秒记录小时量,就是3600秒,这时的“质”被统一了,“量”就变成是相当量了,度量衡水平的标准不同,尺度的结果就会有别,天文学家观测天象就属于这一类,用统一质求其当量量,有无限量态,如同给同一辆车拍照,不同的变换空间角度,所拍的车辆的照片是结对不同的。对宇宙天体的研究,就像给这辆车拍照一样,宇宙始终都是宇宙,只是研究者在变换角度来感知,永远都有看不完的相,而恰恰忽略了自己观察的每一个立足点位,这才是最主要的,捡起芝麻都西瓜的做法,最终丢弃的是一个个绝对质形式(构成全量状态的所有形式之一,这是一个状态形式的计量单位,相当于一部电视剧的一个场景)。
度量世界一般人大都是在"质"同"量"不同,或者思维"量"同"质"不同的两种形式标准之一的情况下考量的。有智慧的人会用一变一不变的变质量法则的因果变换标准来变换角度的考量世界。具有哲学智慧的人还会更进一个层次,他们会用"极点锥体角"的锥度思维进行“质”与“量”对立统一的变与不变得旋转迁移坐标标准,做到游刃有余,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他们只抓住一条,万变不离其宗为宗绳,确保认知的“质量”标准体系的高度统一,来最大限度的做到本源的认知度。
"熵"是放大镜片🔍,哲学放大镜片🔍的手柄,只有手握放大镜手柄,镜片对着眼睛👀,目视镜片的对面——宇宙观。“熵”和“哲学”构成了一套便利的认知世界的间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