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冷静镜像中的血淋淋

中国传统家庭里女性形象的成长轨迹
倘若说青春期除去校园暴力亦或者堕胎爱情这类纵横于当代大银幕之上的强情节桥段,李玩从青春叛逆到逐渐隐忍的女性成长过程更易为我们同龄人产生共情与动容——不光是她站在花洒下那片刻的冷静令我哽咽,最后她望着干冰上不断摔倒的昭昭时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笑容更让人震撼——这是一个与我们相同的女孩:极度普通。
但也正是这样的普通女孩,诞生于中国千千万万个传统家庭里。
故事源自于被父亲剥夺了对物理学的喜好而得来的一只名为“爱因斯坦”的狗——父亲强行剥夺李玩的兴趣后将玩物取为著名物理学家的名字,也颇具讽刺意味——再发展于这条狗的走失与“寻回”的过程中,完成了李玩成长阶段的突变:在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里最终成为一名隐忍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在家庭中亦或者自我感情的发展中,“这样的事还多着呢”都可以作为万能回答。

而李玩的成长轨迹却是极度正常但又罕见,她与众多坏发展都背道而驰。
谈论到中国传统家庭对于女性角色的压迫,香港作家张爱玲则是一个善于用清冷笔锋描绘出传统社会或封建家庭种种变故的女作家,她笔下的众多女性角色在经历一长串的封建压迫后变成悲剧人物——尽管《狗十三》同样也是一部女性在传统家庭里的成长故事,但是它却与张爱玲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前者是以女性最终的悲剧从而攻击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后者却是以女性最终的隐忍从而引发我们自身的思考——我认为后者更胜一筹,其一是因为东方文化侵泡中的女性本质上都带着软弱性,并且李玩的转变更为符合我们同龄人的成长轨迹,即更为贴近生活周遭中千千万万个李玩本身。
影片中所塑造的诸对传统家庭里的男女角色对比也是将主题呼之欲出——看似和蔼但实际上脾气暴躁的爷爷与多年未出过门的奶奶;脾气暴躁到打人但以爱之名的父亲与站在男人背后的继母;从敢于说出自我情绪到学会乖巧隐忍的姐姐与四处调皮但被众人所溺爱的熊孩子昭昭——他们都是极为强烈的对比角色,同样他们也无形地构建出一个男权社会的缩影,三个男人影子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极为立体的,从逐渐变沉默的李玩到出门就再也找不回家的奶奶的人物变化轨迹中,更多的并非是岁月洗礼的痕迹,相反更是男权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其的影响渲染,最终成为一个无形的压迫。

爱因斯坦与“爱因斯坦”的镜像对比
原本作为父亲礼物的爱因斯坦,从一开头便以父亲剥夺李玩爱好后的赔礼标签出现在李玩的世界里——最开始它便是男权社会给予女性的一颗糖,但这颗糖却是一个逐渐侵蚀女性成长的毒药。伴随着爱因斯坦在爷爷大意下的走失,李玩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温顺的爷爷在摔倒后变成一个容易爆炸的老人;父亲在李玩的无理取闹后开始动用了暴力征服手段——“寻狗启示”也仅仅只能是给众人的一个启示:儿时的无理取闹最终会变成“是个大人”的温顺模样——这是爱因斯坦走失后发生的第一重变化。
从甘愿与爱因斯坦同食的感情寄托,李玩接受了虽然与爱因斯坦模样相同的“爱因斯坦”,这是她对于大人世界的第一次顺从而这样无奈而又坚决的事情实际上是极为平常的。在伴随“爱因斯坦”同时出现的则是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昭昭,李玩名字的随意与昭昭名字的精心首先便突出在我们众人的面前,并且这样的强烈对比在影片中轮番上演,从而演变成为一个极为经典的男权社会中处于弱势的女性成长的全貌:隐忍的顺从是人生必经之路。

从爱因斯坦到“爱因斯坦”再到最后真正的爱因斯坦再次出现,实际上我更认为这里的狗并非是单纯的一个宠物狗而言,更能够将其理解成为李玩自身的镜像对比:真正的爱因斯坦时候的共食与备受家庭的无限宠爱——冒牌的爱因斯坦时候的被揍与备受委屈的隐忍——最终尽力避免与真正的爱因斯坦相遇,以免它与自我相同被俗世所毒害直至被人类吃透。
其实正确的来说,爱因斯坦实际上是承载着李玩成长道途的一个载体——它的丢失、重现到饿死成为美食佳肴都是必备场景,就如同李玩从从不喝牛奶到能够喝牛奶、从不喝酒到为父亲在领导面前喝下那杯红酒、从视狗如命到亲口吃下领导夹的那块狗肉——这些都是血淋淋展现出李玩女性的成长轨迹。
其实有关于女性成长的影片也不在少数,譬如说前几年first青年导演执导的黑马影片《黑处是什么》亦或者香港导演彭浩翔的代表影片《伊莎贝拉》都是以一个契机来作为女性主角成长的载体:前者用一场充满悬疑色彩的女性凶杀案,后者用一条与母亲相同名字的狗来串通始终。但之所以我更为偏爱曹保平此部影片的原因便也正是由于其与日常生活更为紧密联系的缘故,我能够从李玩身上看到千千万的女性所面临的家庭现状以及成长轨迹,并没有刻意制造出任何跌宕起伏的大情节来支撑剧情的发展,也避免了堂姐与李玩之间的三角恋情节,反而是用一种极为生活化、极为符合我们生活中的行为来展现出这样的真实感,这是很难得可见的。

女性主角的影视痕迹与发展趋势
实际上现如今大女主的影片亦或者电视剧也呈现出上涨趋势,不光是今年暑期档引起热议纷纷的爽剧《延禧攻略》亦或者前几年所大热的诸多古装玄幻电视剧,其都是打着大女主的光环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所在:譬如说堪称为一代赢家的魏璎珞实际上除开她暴躁的性格外,她基本上都是依靠皇帝等男性角色的权势从而刊登后宫最高地位,这并非是真正的女性力量,仍然是依附于男权社会的典型代表——而这样看似于宣扬女权主义的影视作品几乎都存在这样的困局。

而这样的差异性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便在于中西方文化的截然不同,中国影视行业的编剧导演都学习着经典的西方理论,但这样的强硬套用却并不适用于仍然根深于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国情之中,东方文化中诸多女德等文化都是将女性视为不能够跨出大门的存在,并且对于娼妇文化的践行也是有目共睹——比如就谈恋爱这个故事情节来说,西方人在一见钟情后便可以迅速地展开进一步的身体接触,而我们中国人就极度反感并且害怕看见这样的场景,与父母共同在场的时候更是一种焦虑感——这便是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对比。但是我国近几年却倡导所谓的大女主剧情,但实际上仍然依附于中国传统男权社会下的所谓女权主义是极度不完整的,因为社会上整体的天平都并非是平衡的。
这也是我之所以喜爱《狗十三》的缘故,导演曹保平并没有运用太多的强情节将这样一段处于青春期的女孩成长向我们所完美呈现,这样的女孩是处于真正的中国社会中国的一个正常形象,她所产生的情感波动同样也是极为真实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真实,才能够使得我们看见最为真实的血淋淋的社会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