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里的李太白
金庸先生的《侠客行》,虽然没有像《笑傲江湖》,《射雕》三部曲那样的脍炙人口,但却是我的最爱,可能是因为李白的那首《侠客行》,实在太妙,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充满了画面感: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进而写游侠的行为,最后,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二壮士”为例,阐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之旨,不好意思,每次说到《侠客行》,总是情不自禁聊起诗句,但今天的主角是李白,不是李荣浩的《李白》,而是历史上的诗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李白的生平,因为它告诉我们,“诗”和“浪漫”贯穿了他的一生,但把“浪漫”和“诗”连接在一起的却是“酒”。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随手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大概都与饮酒有关。其中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说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关于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相当充分的反映。如昆剧中有《太白醉写》,京剧、川剧、秦腔等十几个剧种都有类似的剧目。又如李白佯醉痛骂杨贵妃的义儿安禄山的故事,在京剧中叫《金马门》,也叫《骂安》。
在我国着名画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脱靴图”、“李白捉月图”、“太白醉酒图”等等。陶塑、瓷塑、泥塑、木雕、牙雕中这样的题材也相当多。至于后人在诗文中歌颂李白醉酒傲世、藐视权贵的作品,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旧时在一些酒店的牌匾上写着“太白世家”、“太白遗风”等,无疑也含有对李白的崇敬之意。 当然,人们尊祟李白,热爱李白,决不是因为他好喝酒,而是取他傲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和爱慕他的诗才。

李白流传至今的诗有1500首,诗句中提到喝酒的170首,《将进酒》对李白喝酒作了最好的诠释,高兴时他劝人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寂寞难耐的时候他也劝人喝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而且他喝酒还喜欢叫上一大堆的人,大家热热闹闹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不是人,他是谪仙,他只是从天上来凡间度假的,所以人间的生活和他格格不入,所以人间的繁华被他弃若敝履,而只有在酒后,李白才能回到自己的世界之中,才能有“一醉累月轻王侯”的畅快淋漓,才能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上高楼。”的洒脱豁达。于是李白和酒相伴了一生,在半醉半醒中渡过了自己的一生。

说回《侠客行》,侠客是中国文化自远古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基因。这个文化基因的作用是,对于体制的强权保持一种个人的挑战,无论是真正武力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使得体制的强权无法控制一切,使得这个文化不会完全丧失活力。
到了宋代之后,在长期的王权压制下,这个基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休眠了,到了近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压制,中国人变得更符合西方人的规范。因此,侠客文化基因在现代中国已渐行渐远了。
现今的中国人喜欢的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你会发现作为消闲,可爱固然是可爱,但与李白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了。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