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远去的“文青时代”
总有那么一些人,给自己贴上“文艺青年”的标签,然而,对于这四个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文艺青年必然和匡威帆布鞋、格子衫有关;有的人认为文艺青年常常45°望天,嘴里念着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词;也有一些人认为文艺青年就是简简单单、我行我素。那么,文艺青年究竟是怎么样一类人呢?
和一位朋友聊天,谈到当下的一些畅销书,他说,他很不喜欢现在市场上的一些畅销书,因为大部分是装帧非常精美的心灵鸡汤,买回家,翻几页,再也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而且这类书经常带的关键词就是“文艺青年”,看这书的是文艺青年,作者也是文艺青年。更令人憎恶的是,许多出版商却卯足了劲出这类书,这不仅让人疑惑,这种书,真的有人读吗?
他的疑惑,也是我的疑惑。
我也曾以为自己是一枚文艺青年,也曾故作深沉地45°望天,也曾扛着厚厚的自己完全读不懂的书读,也曾买了一摞又一摞的畅销书回家看,但是,看了好几拨之后,发现自己错了,或许自己完全不是所谓的文艺青年,或许自己完全不了解现在的阅读风向,这些所谓的畅销书,无不千篇一律,每本书都有个让人酸得倒大牙的名字,而且内容也都差不多。比如《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不怕青春太疼痛,只怕青春没来过》,还有《不生气,你就赢了》……此类书,一听书名,就想问“书名玩意儿”,然而,一看销量,随随便便都是上万册。
这位朋友也是一位作家,他对自己的书的概括是:我也是一枚文艺青年,我希望自己的书文艺一点,少一点那种市面上畅销书的味道。
谁不希望自己趁着这股风火一把呢,他的这个行为,我只能在心底默默地说:你果然是个地道的文艺青年!
前几天听了一场讲座,有一位编辑到场,他说,不管是编辑还是作家,谁都有文艺的时候,都想要体现自己是文人的那一面,但很多时候,朋友都会说他不像一个编辑,更像商人。作为一名编辑,看到选题,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否值得自己做、是否会有人买,但是,畅销岂是那么简单的事,好选题、好编辑、好营销,缺一不可。
好的营销手段能让一本书印刷几十万册,而现在我们最常见的营销手段就是用人来推书,这又和文艺青年不可分割了。试想,一个身材臃肿、邋里邋遢的大姐写的书,和一个优雅大气的美女同时放在你面前,你会选择哪一本?
跑题了,跑吧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