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2018年观影小记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今年观影的小结,二是个人的20佳推荐,三是对电影本身的一些想法。
一、观影小结
截止到12月25日我一共标记看过249部电影,比去年增加92部,累计观影量大约接近1500部这个级别,和豆瓣诸多资深影迷相比,自然是不足一提,但还是能感到自己的口味和标准在慢慢嬗变,比如对老片和闷片越来越感兴趣,这可能是观影的经验在驱动自己寻求更新鲜的刺激。从我个人的角度,以下几点值得记录:
1、今年是我在影院看片最多的一年,其中电影节、影展等各类活动看的非院线片(90部),超过了院线片(53部),应该说,影院的体验始终是最好的,这不只是由于拷贝质量和硬件设备,还有专注、仪式感带来的心理体验,比如上海电影节看蔡明亮《爱情万岁》,最后的超长镜头,在家里很可能看不进去,但在影院,那种视听的压迫感,让我感到了“在场”的意义。
2、今年豆瓣将电影短评字数限制放宽到350字,对我来说这是个重要的解放,因为怠于/羞于写长评,所以短评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我对电影感受的容量,很多场景下,也是我们交流观后感的容量,当它被扩大,就可以容纳更充分、更有深度的内容,此前有人讨论,影评应该回避纯粹的情感表述,但情感体验往往是第一性的,因此,增加字数或许是一种方案。
3、今年关注了更多电影类的信息资源,除了艺术电影联盟、大象点映、电影博物馆等放映平台,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还有波米的播客“反派影评”,杨超导演的拉片课,戴锦华的豆瓣时间,以及书籍《理解戈达尔》、《如何写影评》、《贾想 I》、《魔灯》等,戴锦华说过,会看电影是需要学习的,这可能是我这两年最深的感悟。
4、今年是国内电影票房首次突破600亿元的里程碑时刻,院线也集中上映了从第五代到新锐导演、从是枝裕和到斯皮尔伯格的多部新作,但坦白说,除了《小偷家族》,我挑不出什么特别喜欢的作品,这也许是因为有几部极具分量的华语电影没能上映,也可能是在看了更多影展后,院线片给到我的刺激越来越少,我在后面还会谈到这个话题。
5、有时我感到我们处在一种残酷的文化氛围中,比如今年《西虹市首富》收割25亿+的票房,而《囚》和《大象席地而坐》却无法进入院线,这样的对比会让我怀疑这个市场的健康。很多人说电影只是一种娱乐,看电影是寻个乐子而已,我从内心是非常抗拒这种态度的,但我也不想为看电影披上太多的责任感。我只想说,娱乐不是全部,永远有比娱乐更多、更美妙的东西存在。
二、影片推荐
豆瓣最近推出的书影音档案功能给了我灵感,将看过的电影按照时间序列来分类,基于个人口味,我在这里以20世纪/21世纪为界,各选出10部打动我的电影,这么划分没有太多道理,只是比单纯老片/新片、院线/非院线这种两分更能平衡。这种选择也永远是艰难、顾此失彼的,在面临两难时,是否热门成为我潜在的标准,我会更倾向于推荐那些不那么热门的电影(其他会放在之后的“备选”名单里),无论如何,这就是2018年末,此时此刻,我的真实心意。
--21世纪
1、贾樟柯《三峡好人》

有幸,今年在家和在影院(改革开放40周年影展)各看了一次(发现影院的公映版删去了至少2处镜头),2006年贾樟柯喊出了那句在黄金的时代谁还关心好人,现在看,本片近乎一个奇迹,临时起意、抢救式拍摄、数码单机,在江水漫漶之际,记取了那样魔幻又那样感伤的山河样貌,贾樟柯的美学在狭窄的拍摄窗口里挣扎,最后生成了一幅既充满象征又深具质感的当代影像长卷,我想,在此前和此后的很多年里,应该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认为这是贾樟柯、或许也是21世纪大陆电影的巅峰。
2、帕迪里亚《精英部队》

巴西影展观看。相当有冲击力的题材,与相当有冲击力的手持摄影,相得益彰。引用福柯,权力规训的图景在黑帮与警察两端展开,仿佛以深渊般的意志才能对抗深渊般的恶。
3、是枝裕和《步履不停》

我觉得是枝裕和在这里创造出一种家庭片类型,平淡、间接、锋利。“唉,总是慢一拍”。
4、《最远的地方》

今年看过最燃的片了,讲述旅行者号的探索之旅(某种意义上是“反奥德赛”之旅),建议配合萨根Pale Blue Dot的短片一起服用,在Pink Floyd的歌声里一起飞向太空。
5、戈达尔《影像之书》

欧盟电影展膜戈达尔,7.1声道如痴如醉。只有他才能说words永远无法组成language,只有他能像波洛克对颜料那样对待影像,“我不懂规则,也不知道例外,我找到了真相,又失去了它”,我在情感上相信,假如电影史会做梦,戈达尔一定比我们更接近那个梦境。
6、佩措尔德《过境》

欧盟电影展个人最佳,在文本和叙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游移感,太美妙了,和葆拉·贝尔去年演的《弗兰兹》异曲同工。
7、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魅影缝匠》

两性非主流的权力关系,PTA在精神强度上,真的无数次让我想到库布里克。这种强度也像魅影般逼迫故事脱离自然。
8、查甘蒂《网络迷踪》

桌面电影的类型化里程碑。人类被表情包、tag和闪烁的光标翻译,只有交互,我们才被看见,只有交互,我们才存在。当屏保在影院巨幕亮起时,难道不是我们时代的奇观么?
9、王光利《横竖横》

改革开放40周年影展。可与贾樟柯对比观看,全非职业、即兴方言台词、纪录片质感,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总是让人唏嘘,映后三位主演从观众席走出,那个画面只有配上导演说的:真实、辛酸、荒诞。
10、《蓝色星球2》

虽然是自然题材纪录片,但对我们的意义太重要了,看完开始减用塑料袋。
-->备选:《戏梦巴黎》、《阿基里斯与龟》、《小偷家族》、《江湖儿女》、《燃烧》、《幸福的阿扎罗》、《冷战》、《珍》
--20世纪
1、莱昂内《美国往事》

戴锦华说“他拯救了他的记忆”。
2、侯孝贤《童年往事》

那条回不去大陆的路上偶拾的芭乐在多年以后散落一地,未知生焉知死,生死却凝固在脸上,只留那些没实现的愿望,飘零在空中,悠扬。
3、阿巴斯《特写》

那只易拉罐滚下斜坡的声音,回荡着坡道旁的金黄……
4、赫尔佐格《阿基尔,上帝的愤怒》

赫尔佐格影展,赫尔佐格到场。此片只带了一个镜头拍摄, 阿基尔/金斯基/赫尔佐格在电影的层面融合为一场人类朝向绝望的冲刺,缓慢但是癫狂,在虚妄的奋进中回旋着英雄一般的舞步。
5、拉摩里斯《红气球》

在蓝色和黄色的路牌之间,驶来了绿色的公交车。在CG的时代,我们或许再也无需、无力如此想象。
6、维托里奥·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

德西卡名作,今年才看。父亲在孩子的泪眼中,孩子在镜头的凝视中,最终,他们一起走入暮色,如同电影对现实的抚慰。
7、伯格曼《芬妮与亚历山大》

上海电影节伯格曼回顾,色彩惊人,五星不够用。“在现实脆弱的框架内,想象编织出新的图像” 。
8、基顿《福尔摩斯二世》

今年借余德耀美术馆卓别林大展的由头有意识地刷了基顿……默片真的是个宝库,基顿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对景框/视点的意识,他从窗口望向我们,一如电影望向他。
9、雷诺阿《游戏规则》

最早很难想象画家雷诺阿的儿子长得如此虎背熊腰,但今年看了他的《大幻影》和《游戏规则》后,被他的场面调度征服了,在这部电影中,空间上的不断交错让关系成为一种游戏,玩家的身份取代了人们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自我。
10、文德斯《柏林苍穹下》

文德斯影展。似乎致敬了卓别林《马戏团》,彩色亮起的时刻是电影的魔力时刻,时间开始进入。Nick Cave演唱会两分异色,迷人,迷人。
-->备选(再选10部毫无问题):《一周》、《马戏团》、《城市之光》、《大幻影》、《毕业生》、《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朦胧的欲望》、《消防员舞会》、《爱丽丝城市漫游记》、《陆上行舟》、《甜蜜的梦魇》、《秋日奏鸣曲》、《呼喊与细语》、《风柜来的人》、《大红灯笼高高挂》、《乐士浮生录》
三、一些想法
最近在看杨超导演的拉片课,他提到将电影分为类型-文艺(准类型/软类型)-艺术(反类型),这种分层不是绝对的,更像是一种创作倾向上的光谱,戴维·锡德在《科幻作品》中提到“类型的流动性与类型的再发明”,在我看来,电影是最能体现这种创造力的(比如《女巫布莱尔》之于伪纪录片,《网络迷踪》之于桌面电影、《头号玩家》之于“彩蛋电影”)。伟大的创作往往有对既有程式或语言的突破,让我们看到新的、别样的真实,所谓“伟大艺术能使我们体验到人化的存在,它存在于客体中,但是我们以前却从未见过”(by萨特)。电影的魔力,部分就在于影像是一种自由、直接的媒介,它诉诸视听感官,无需识字才能进入,同时却能表达更深、更广的人类意识,它不断发展、也不断颠覆自己,为囿于时空的一代又一代观看者,带来新的经验。
对影像-电影的本体论,我还很无知,但我愿意相信伯格曼说的“电影如果不是一种记录,就是一种梦幻”,以我的感受,甚至可以说是从真实中虚构出梦幻。这是我增加观影量的主要动力,无他,电影实在迷人。不只是消磨时间的玩物,不只是共鸣情感的故事,在卷帙浩繁的影史语境中,电影开放出一个令人着迷的世界,某种程度上,坐在影院中,当银幕亮起,环绕声响起,你就进入了一种近乎恋爱的状态,你将暴露自己的情感(欢笑与流泪),体验审美的愉悦(视听盛宴),同时锤炼自己的心智(理解与批评),这构成了观影的快乐和rewards。
但观影也不总是轻易的,我之前提到过作品之海的概念,影史实际上就是一种大数据,作为一种技术的产物,电影的观看和生产,都变得越来越可获得,这使我们面临一种观看的压力,一生看几万部,也不过十之一二,但每看一部,就在占据2小时的人生,因此,我们要珍视我们的观看,因为这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重要的生命体验,这就是很多人说过的,在现实事务之外,读书观影这些精神活动将塑造你在想什么,你是谁,you are what you read/see。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观看也是一种反馈机制/算法,为作品之海提供一种序列(比如豆瓣/IMDB评分),当这种序列被广泛、长期认可时,就形成了T.S艾略特所说的经典,这也是巴赞、德勒兹这些电影批评者的价值,他们的观看为我们丰富对作品、对电影艺术的理解,从而创造出充满人文精神光芒的传统。
前面说到,当今电影市场的繁荣并没有让我感到电影在创作上的突破和提升。这很可能是因为我看的样本太小,但也有可能,电影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已经过了它的黄金期(就如同歌剧)。在我看来,一方面技术的极大充裕对电影创作是一把双刃剑,极端点说,支撑“造梦”的,不再是想象力,而是CG,背后是资本和市场,这可能会深刻地影响“为谁而拍”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作者”/“大师”/“艺术家”似乎消隐了(这点还需要论证),越来越多的电影借助彩蛋的炮制、而非情境的塑造来传递信息。另一方面,电影的功能可能也在演化,这个时代,电影在充当娱乐媒介和呈现时代脉络的意义上仍将保有活力(有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纪录片越来越发达),但艾略特所说的经典作品的传统,在我看来已渐入尾声。
我在看《网络迷踪》这样的电影时,在想一个问题,就是电影媒介形式的壁垒正在消解,确切地说,是影像生产的普及,田壮壮曾经说要留下些影像记录,而贾樟柯曾经乐观地宣称,在DV的普及下,业余电影的时代正在到来,而今,全民的视频、动图、表情包,影像的记录变得唾手可得,所谓Motion Picture,这电影的本源,对创造者、观看者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什么特质让电影创作区别于业余影像生产?它的边界在哪里?作为曾经的颠覆者,电影在未来又会遭遇怎样的颠覆呢?
附:
读书:2018年读书小记
观影:2017年观影小记
观影:2016年观影小记
© 本文版权归 censored dump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censored dump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年读书小记 (31人喜欢)
- 2024年观影小结 (14人喜欢)
- 历史之坟:鲁迅厦门合影略记 (10人喜欢)
- 透纳在陆家嘴 (11人喜欢)
- 【重发】幻想、喜剧与追忆——漫谈The Twilight Zone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