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因纽特人茹毛饮血不吃水果,却很少得坏血病?
北极圈的早餐长啥样?可能你还真下不去嘴。

夏季,北极圈踏入极昼,凶猛的北极蚊子也逼得成群的驯鹿从南方的寒带森林一路向北逃窜,奔向北方凉爽而又水草丰沛的海边苔原,在那里躲避蚊虫、交配繁殖、养精蓄锐,一举三得。

一路上,驯鹿群时聚时散,走走停停,没有人能解释它们为何分散,但当它们聚拢时,就形成了北半球最为壮观的场面之一,上万头驯鹿在辽阔的苔原上奔腾。

科学家推测,动物这种集中起来繁衍后代的机制,可能是为了在一段时间统一范围内造成捕食者的“食物过剩”,生下来的幼崽不至于被全部捕杀,从而提升幼崽的存活率,顺便也养活了许多以驯鹿肉为生的物种,比如人类。
200多万年前,遍布欧亚大陆的驯鹿就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这样的食谱持续了至少数千年,所以许多文化里,鹿都是神圣的象征。

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猪、鸡、牛取代了野生动物,成为人类的主要食用肉类来源,但在人迹罕至的极北之地,因纽特人仍保持着原始简单的生活方式。
每年的7-9月是北美驯鹿迁徙的时段,也是当地因纽特人捕猎驯鹿、为越冬做准备的最佳时机。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跟随野心特派员晓清(微博@Q北极兔Q)来到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的兰金因莱特,感受了制作一道因纽特早餐的全过程,快戳视频看一下吧!
北美印第安人把这些生活在北极圈周围,常年以驯鹿肉、海豹肉、鲸鱼肉为食的部落叫做“爱斯基摩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但后者不喜欢这种侮辱性的称呼,而更愿意称自己为“因纽特人”,意思是“真正的人”。


不过,生吃肉类确实是因纽特人的饮食习惯,而且对于因纽特人来说生死攸关。
世代生活在极北的严寒之地,为了御寒,因纽特人需要吃下大量高热量的肉类。北极圈境内每年至少有一半时间环境恶劣,寸草不生,几乎没有果蔬可供食用。

众所周知,果蔬中含有人类维持正常生理机能所需要的维生素。比如,如果缺乏维生素C,人会患上坏血病,浑身无力、牙龈出血、肌肉疼痛,别说打猎,连性命都堪忧。在大航海时代,就是坏血病夺走了许多长年累月漂在海上的水手的生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因纽特人极少食用果蔬,却很少得坏血病,还依然能正常生活打猎呢?
这多半也要归功于因纽特人吃生肉的独特饮食习惯。
一项研究表明,因纽特传统食谱中并不缺少维生素C:每100克驯鹿肝脏的维生素C含量近24毫克,海豹肝脏23.8毫克,独角鲸鲸脂31.5毫克,白鲸鲸脂36毫克,白鲑鱼卵更高达49.6毫克,维生素C含量比橙子还高。

外界对于因纽特人的偏见仍停留在茹毛饮血、原始落后上,殊不知这是一种延续了千年的古老生存智慧。
我们的野心特派员——一对来自北京的父女,宝哥和晓清,正是受到了这种文化的强烈吸引,花费数百万,五年多次往返北极,每次一住就是半年,深入因纽特人部落,像原住民一样生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和极北之地的居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接下来,我们还会跟随晓清和她的父亲,一起了解这群生活在极北之地的“真正的人类”,想了解更多关于北极、关于因纽特人的故事,别忘了关注野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