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特纳《仪式过程》
特纳是美国象征主义人类学的代表之一,对“仪式”的研究是其最重要的理论贡献。特纳的仪式研究在理论渊源上承继自杰内普在《过渡礼仪》(1909)中所提出的“过渡礼仪模式”,杰内普认为“通过仪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分离阶段、边缘阶段(或称阈限阶段)、聚合阶段。这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通过仪式”的“结构”。特纳针对杰内普理论中的“阈限”和“结构”两个关键词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对“阈限”概念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的同时,提出“反结构”的概念。
特纳和杰内普对仪式的考察都是动态的,但特纳的“反结构”比起“杰内普的“结构”显得更为微观和细致。“反结构“的提出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结构”这一概念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状态,而状态则意味着相对的稳定性。特纳的微观性在这一点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特纳同样认为仪式在整体意义上是一个“结构”,是一个经由“分离“阶段到“阈限”阶段再到“聚合”阶段的一个从开始变化到最终稳定的过程,但同时特纳进一步指出,中间的“阈限”阶段非常特殊,这是一个混沌的状态,是一个没有结构的地方,或者说是结构的缝隙,因此特纳将“阈限”称为“反结构”。如此一来就可以看到,特纳的仪式可以概括为这样的进行过程:从有区别的结构状态,进入无区别的反结构过程、再进入结构状态。
那么,在阈限这个反结构过程中,事物之间的相对运动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的?事物之间又表现出一种怎样的关系?特纳引入了拉丁文communita,以区别于英语的community,因为后者是一个社区/体系/结构,状态相对稳定,为了与community的“结构性”相区分而同时又借用其“区域性”的意涵,特纳选择使用communita(交融)一词。
交融既能指一种运动形式,也能形容一种关系模式。交融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存在性的交融(自生的交融)”、“规范的交融”、“空想的交融”,其中“规范的交融“和”空想的交融“已经存在于结构的领域之中,只有“自生的交融”不可能以结构的形式来表现,它的出现具有随机性,且该过程一旦开始,处于“自生的交融”中的事物就会立即发生转变。
最后特纳对阈限的种类做出区分,分为地位提升仪式的阈限和地位逆转仪式的阈限。前者包括生命危机仪式和就职仪式,后者包括年度性仪式和群体危机仪式。但地位的提升和逆转并非截然对立,在一些复合性的地位提升仪式中既包含着地位的提升也包含着地位的逆转。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特纳指出所有类型的仪式都是对结构的加强,结构和交融不是绝对分离的关系,两种类型的阈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结构和交融重新引入新的稳定关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