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趣说戏剧史 | 浸入式、本土化、拉赞助,是谁操纵着中世纪
「 1分钟趣说戏剧史 你的随身戏剧小课堂 」

大概是公元5世纪左右,西罗马帝国走向了灭亡,一时之间欧洲大陆群雄迭起、战乱纷争、社会重创、人口剧减、百叶凋敝。有史曰,此乃“中世纪”,又称“黑暗时代”。
在苦难的社会基调下,人们活命都很困难,文化与科学更是一度断了传承。唯一得以盛行的便是教会力量、教会文化。

/ 中世纪盛行宗教崇拜 /
中世纪欧洲正是基督教最壮大的时候,当时的基督教义宣扬禁欲与蒙昧。这和戏剧所代表的嬉笑怒骂、每一秒都彰显人欲的做派格格不入。所以一开始,基督教会是非常反对并且打压戏剧的。
但是作为政治和宗教的双重代表,教会又希望对百姓进行更广泛有效的传教和思想控制,于是一部分人提出,可以通过戏剧浅显易懂的表演来对没有文化的底层人民进行教育。这种鸡贼的想法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连一度嘲讽戏剧是“最淫荡的娱乐”、“最伪装的秽语”的希波大主教都转而支持起戏剧表演。
就这样,在教会的许可下,戏剧在基督教崇拜的中心又重新发扬起来。虽然有点讽刺,但好歹再次走到了人前。不过此时的戏剧,已经不再是古希腊古罗马人所传承的那一套了。可以说是另起炉灶,也可以说是贴合了时代背景。
中世纪戏剧是一种全新的,从教堂仪式中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

/ 宗教剧在街头演出 /
当时最流行的戏剧是宗教剧。虽然宗教剧又分成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但其实都和名字一样直白,大多取材于圣经故事和使徒故事,创作目的也很一致,都是为了让观众获得宗教启发,凡事看向宗教,跟着宗教走。
虽然宗教剧只是为了传教,但是教会人士为了把剧目做得有意思还是花了不少心思。

/ 中世纪戏剧演出场景 /
为了丰富演出内容,当时的宗教剧发展出一种名为“景观站”的特殊布景,即在演出场地建造一些固定不动的,有序排列的小房子。每个景观站都被打造成特定的场所,来表现演出中的不同场景。演员从一个场景走去另一个场景,造成一种一台多景,人动景不动的演出模式。
有时候还会动用彩车做流动演出,彩车上架着景观站,在特定的站点表演自己承担的剧情段落,十几辆彩车接连演出,构成一出完整的剧目。观众可以站在固定的地方等不同的彩车,也可以跟着喜欢的彩车看相同的段落。这种形式既有一点「sleep no more」浸入式表演的氛围,又有几分迪士尼看花车的喜悦。

/ 教堂仪式剧 /
因为是全民性的活动,为了在民间更好得推广,教会在语言传达这件事情上也动了很多念头,他们把吟诵为主的教堂仪式剧全改成了对白进行演出,甚至将在教堂中使用的拉丁语言也改成了本地语言。大概可以说是戏剧表演中的第一波本土化行动吧。(可见本土化是多么重要啊!大家都来看看本土化吧!)
在浸入式和本土化之余,教会为了降低演出成本而实行的行会承办制也很有意思。
在做一些超大型的演出时,教会会提供剧本,然后将演出任务分给不同的手工业行会。面包师行会能够提供献给耶稣的面包,所以拿到过《最后的晚餐》的演出机会;《诺亚》这个剧需要一只真正的船,这部演出就交给造船业行会负责;《贤士到访》中出现了东方三贤向圣婴敬献黄金的情节,金匠行会毫无疑问得成为了演出承办者。因为是展现行业财力和能力的机会,行会都非常乐意参加这些活动。
这种薅羊毛的行为放到现在估计就是赞助了吧,赞助商们得到了商品露出的机会,剧目得到了财力人力的支撑,可以说是双赢局面啦。

/ 中世纪戏剧演出场景 /
不过宗教剧也不是中世纪唯一的戏剧,欧洲还是有很多国家从本民族的异教仪式和民间艺术中发展了自己的戏剧,这样的戏剧被统称为世俗戏剧。
世俗戏剧演出中即兴表演的成分很大,演员常常跳出剧情和观众对话(又是一种可以赚高票价的互动!),编排的故事也都是中世纪人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创作结构小而精巧,言语逗趣,对后世戏剧创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因为教会的介入,流传度不是很广。所以,宗教剧依旧作为中世纪最主流的戏剧被记载与流传。
中世纪虽然是欧洲长达千年的黑暗时代,但像这样仔细观望,还是可以发现戏剧的影子。再抠一抠,好像也还是有美丽所在。宗教剧也好,世俗剧也好,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或多或少还是给人们带来了慰藉。让人觉得,只要戏剧的精魂还在,那戏剧的形式和戏剧的魅力就总能够被发现、被喜爱、被传承。
而且黑暗总会过去,新时代的伟大思想文化运动即将到来,而“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也即将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