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門》的背後(之一)——比才的創作

作者: 格雷格·特魯皮亞諾(Greg Trupiano)*
1870年普法戰爭災難性的落敗以及1871年“巴黎公社”那場動亂過後,巴黎城中的音樂氛圍又高漲起來,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生於1838年10月25日)也可以繼續從事他的作曲工作了。
比才曾獲得法國極具聲望的“羅馬大獎(Prix de Rome)”,並因此結識了許多樂界名流,他也是羅西尼(Rossini)開辦的晚間沙龍音樂會的坐上賓,其間展露的鋼琴才華曾令李斯特稱讚不已。然而,即便有圈子裡的各種關係,比才在整個1860年代並未在作曲上有所成。他的歌劇《採珠人(Les pêcheurs de perles)》(1863)以及《伯斯的美麗少女(La jolie fille de Perth)》(1867)在巴黎抒情劇院(Théâtre-Lyrique)各演了18場便偃旗息鼓,此後均未在比才生前复排。1867至1871年間,比才多次著手創作新歌劇,其中有基於薄伽丘(Boccaccio)文學作品的《葛麗賽莉蒂(Grisélidis)》,還有改編自塞繆爾·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書信體小說的《克拉麗莎·哈婁薇(Clarissa Harlowe)》,但都半途而廢,
比才只得依靠為他人校對歌劇曲譜以及授課來維持生計。好在他的兩部作品——獨幕歌劇《札米列(Djamileh)》和為都德(Alphonse Daudet)的戲劇《阿莱城的姑娘(L'Arlésienne)》所作的配樂——終於獲得樂評界的認可,比才這時才開始作為一名成熟的藝術家在樂壇發聲,巴黎喜歌劇院(Opéra Comique)的管理層亦對其抱有信心,並向他委約了一部新歌劇,這就是後來的《卡門(Carmen)》……
全文閱讀:《卡門》的背後(之一)——比才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