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卷行囊入成都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这句民谚暗示了四川人生活的悠闲巴适。趁此2018即将收尾之际,得闲来探寻一下四川的风光。于是,轻卷行囊来到成都。
耳中总是飘着一个旋律,就是赵雷的《成都》,有种慢节奏的抒情,或许也是鼓动我来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的动力之一。另一个动力,就是朋友相聚了。
开始在成都街头走一走之前,先去拜谒国宝熊猫。从没有一次遇见过如此多的成年或是幼年的熊猫。一帮游人倚在护栏外翘首张望,努力从一堆熊猫中分辨网红“奇一”。而这群喜欢吃喝睡的熊猫中也有几个喜欢做出逗人动作的。





然后就可以游荡在成都的街头了。商业区、街巷、购物城或者其他,都有成都的一些特点。可以在街头和朋友寻觅孩童放学时的小吃“奶油肉松蛋烘糕”,或是朋友请我尝尝他们这家当地大企业的味道醇厚的酸奶产品。
成都有种恬淡的感觉,简单来说就体现在独具风格的街巷中,即便如春熙路商业街也并不以奢华拒人百米。随便走几步,便能遇见实惠的美食老店。即便是王府井,边上的街巷里也有数不清的小吃店。



各个城市都有古风商业街,而宽窄巷子给人一种充满设计感的美感。或许是冬日天气渐凉的缘故,人流量虽然熙熙攘攘,但还没到拥挤得不便腾挪的地步。而这个巷子的设计感,让我逗留许久。后来行至博物馆,又发现宽窄巷子这个地区的历史,不少历史文物出土于此,而抗日战争中它也曾被轰炸得只剩废墟,路上看到的老宅和几幢古朴的牌楼还留有旧时的风味,而具备轻盈设计感的新楼与之相间,相得益彰。






除了城区,还应知道世间有大美,惹人追寻,而常常在城区之外。
于我而言,山、海,是至美的两极。久闻巴蜀多奇山,成都虽是盆地,往外百里却是山区。此刻正是冬季,雪山近在咫尺,不得不去。名山“四姑娘山”之美,以前只见于国家地理杂志或是网络之中,幸甚得见。虽是寒冬落雪的零下气温,我还是幸运地赶在封山前游览此地。
无需赘言,美哉,美哉!






生活地是一种景致,自然界也是一种景致。风景虽然值得品位,而除此之外,那些涵盖文化的载体,所体现的美感也是让人不能忽略的。到一城,需访一城的博物馆。匆匆看了两处,成都博物馆的内涵略胜于四川博物馆。在四川博物馆可见张大千和徐悲鸿等人的真迹。在成都博物馆多是巴蜀的历史变迁。以下仅可摘录些许。
精美的皮影戏展览和三星堆遗址的著名青铜像置于成都博物馆中。


在四川博物馆中见一清代象牙祝酒筹。有一筹上书“你硬着头皮上”,令我惊异。看来“硬着头皮”并不是近代的俗语,而已在清代被广为使用了。不知当时抽到此筹的人是否有“大冒险”的窘况。 另见一唐代菩萨头像,幸经千年而面部无损,线条优美,不得不叹。


这几日,川博中有 “江口沉银” 特展。当年明代巨寇张献忠入蜀称王,被清廷围困之际,携财宝乘水路南逃,被南明军杨展击败于江口,金银财宝就此沉没,不知位置。近年被发掘后,这些珍宝终重见天日,使人为历史而唏嘘。

流水游记匆匆写完。完成此文,好歹给忙碌的2018有个交代。
最后还是借诗一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