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给你带来过怎样的蝴蝶效应?
查看话题 >闲书闲乐

也许这辈子唯一能坚持的、始终如一觉得是正确的、且花多少时间都不觉浪费的便是读书,读闲书。
读这些闲书多半是没有用的,既不能立竿见影看到进步,也不能充饥解渴。阿爸一看我读闲书,就要苦口婆心:男不读三国女不看小说,你个女孩子看这些玩意儿干嘛,快去翻翻课本,看看作文书,写写作业!我就要趾高气昂地分辩:老师要求的!
长辈总是很尊敬老师的,在"老师的庇护"下终于可以明目张胆得偷懒看闲书,整个少年时期感谢有些些这样的书陪伴我成长。
【翻书是一种平静】
没进幼儿园前并不识字,捡了哥哥的一本书,书里主要介绍的是古货币的发展历程(因为插图多,所以猜测是这个内容),从此开启我读书的生涯——在书页空白处画小花。我可以每天拿支铅笔,认认真真整齐划一地画上一两个钟头,泛黄的纸张和着特有的书香,是世界上最能让人平心静气的气味儿。
【攒书是一种满足】
小学时家里经济拮据,老父亲也不支持我看闲书,小学六年正正经经买的书只有一本作文书、2套老师要求订阅的期刊《小学生》和《阅读与写作》。即使是这样,我也很心满意足。印象很深的是,为了怕这些书碰了破了,自己裁塑料薄膜包书皮,那些塑料膜并不那么听话,要很认真得沿直线压实,用透明胶胶上才不会崩开。多亏当时的爱护,现在还完好得保存着。
除了买,看报也是攒“书”的一种途径。我们县是食用菌之都,到银耳浇水时要在银耳上铺一层报纸,把水浇在报纸上,这样水才能均匀地渗透到银耳中。等要采摘银耳的时候,那些残破的报纸就要被当作回收垃圾处理掉。我便常常在这个时候,偷偷钻到报纸堆里,把报纸上喜欢的内容裁剪下来,用针线缝成一本本小书,因为银耳成熟过程中报纸上会长一些霉菌,那些小书一本本花花绿绿,皱皱巴巴的也别有一番美感。
看到攒的书越来越多,就感觉自己“富可敌国”。
【读书是一种享受】
读书的享受真的太棒了,完全由自己的喜好决定,不需要奉承和违心做任何事情。
在选书上,我喜欢经典名著、朋友强烈推荐的读物、看起来破破烂烂的旧书、特别爱的作者的全部作品、同一系列的、封面设计特别好看的……每本书都有它的特色,它的性格,遇到有眼缘的就是我喜欢的。
在看书中,瘫着读不错、坐着读不错、站靠着不错、大冬天裹床被子笨拙躺在窗前书桌上读也特别不错,放点音乐可以、夜深人静也可以,留长头发的时候看书得扎起来(尤其是看恐怖故事,特别怕头发缠到脖子)、短头发的时候得拿个笔帽夹起烦人的刘海,不喜欢别人打扰我、却很喜欢跟别人叨叨书中的点点滴滴。
【笔记是一种沉淀】
小学看书是不记笔记的,也不在乎看完书记没记住。到了初中,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别好,跟我们分享了他的读书笔记,每学期也会借我们书带回家读。慢慢地,也学着他做笔记,一本本地抄录。现在翻开那些还贴着自己照片的笔记本,一阶段一阶段的字都在变化,内容也从最初的“好词佳句款”到“名言警句款”到“随意摘抄款”,就是看自己慢慢从小小孩到大小孩到小大孩的过程吧。
其实自己看的书非常少,工作之后越发少,因为看的少就更爱跟人分享自己特别喜欢的那几本。把《穆斯林的葬礼》推荐给初中同班男同学,他平时只看网络言情的居然通宵两夜看完了;把《撒哈拉的故事》借给不看书的大学女闺蜜,她一个晚上看完了,当当书香节开始大批量买书;把《平凡的世界》安利给学长,他比我更快看完了茅盾文学奖的所有作品……看到身边的朋友因为读书快乐,也是一个很快乐的体验,更加感谢引着我走进读书世界的恩师们。
所以呢,2019年,南瓜继续读闲书(ง •̀_•́)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