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随感
读国外战争题材小说,尤其描写范围比较宏观的,是件很头疼的事。每一篇幅里,都会出现饶舌的名字,而且层出不穷,数量众多,让人很难把前后连起来,给人感觉很是凌乱。为此,我几次想弃读这本书,但又不甘于承认自己是个没有定力的人,所以看到半本之后反复踌躇,心里来回拉锯,读书也止步不前。
从上半本书的描写中,大概有几万人无声的倒下。有时候我看到这些战争牺牲场面时都会思考,一个人究竟有多大运气,才能躲开威力震天的炸弹或者炮弹,才能不吃冰冷的枪子。所以思来想去,又把这事跟中国人所信奉的命连起来。好像“生死在天、富贵有名”这句话成了地球真理一样。
小时候,我都喜欢问奶奶关于战争的那些事。但是不知道是她老人家记忆不好,还是不愿意提及这段往事,总是简单几句带过。听过最多的一个版本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攻打县城,炮弹从屋顶嗖嗖的飞过。有一邻居刚做好饭,端上桌,一颗炮弹打过来,把西侧房子炸塌了,好在家人都在东侧吃饭,虽然人没受伤,但是饭食上落了厚厚的一层灰尘,不能吃了。还有一家邻居更加不幸,炮弹直接把房子炸塌,一家人也炸死在房子里。我作为一个后来人,很难想像处在战争中,人是种什么感觉。但是奶奶又叹息了一声,她的两个孩子,也就是我父亲的哥哥姐姐,在来来回回的战争中夭折了。所以打这以后,我也很少再问她这些事,但是好奇之心却日渐剧增,偶有碰到描写家乡抗战或者解放战争题材的书籍或者影视,必一睹为快。
小时候,奶奶家有个大铁盒子,里面有几根一掌长的子弹,现在回忆并分析之后,觉得大概是机枪类的子弹。除此之外,还有半盒子主席像章。记不清这些东西最终去向何方,如果留到现在,肯定也是一堆极好的老物件。
高中时真正摸过一回枪。那一年军训最后一天安排打靶。都是用卡车把学生拉到打靶场,一个班坐一个车斗,军绿色的大卡车。人多地方少,我的腿不知道被谁坐了一路。结果卡车足足晃悠了半个小时才到地方。同学们都蹦下了车,我却像个半残人一样,一条腿仿佛不是自己的。在班主任和两个同学的帮助下,才把我搀下了车,好大半天,我的腿才恢复直觉。
打靶用的是半自动步枪,每人五发子弹。由士兵压好子弹,然后放在靶位。我们走到跟前,趴下去,把枪拖顶在肩膀,眼睛瞄准对面的靶子,剩下的就是自由发挥。我在打靶时,旁边的士兵不停的喊:放!放!放!声音低沉富有力量,也很吓人,吓得我一股脑按照他的喊话速度都打了出去。打完才发现身边的同学还在慢悠悠一枪枪的啪啪啪打着。士兵把我的枪拿走接着去填弹,我退出了靶位,结束了人生第一次射击。结果显示我打了十几环,但是有的同学命就比较好,有人帮忙,五发子弹打出了五十多环。相比来说,我还是比那些打到别人靶上的同学要好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