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补天》|死去的女娲不会为你的人生负责
2018年12月6日,星期四,雨(7-13℃)
从诞生之日开始,你就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命运,独自探索人生的方向,而不能指望创造者来帮助自己。——郜元宝讲《补天》

昨天陈思和教授说第一个描写人类诞生的是鲁迅,他在1922年11月创作了《不周山》,作为短篇小说集《呐喊》的压轴之作,后来把它收到《故事新编》时,鲁迅将其改名为《补天》。
《补天》是鲁迅对上古神话传说的改写,改写后的《补天》不再是神话传说,而成了寄托作者思想的寓言故事。
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仅凭汉代寓言故事的几十个字,将改编成一篇六千多字、场面宏伟、设想瑰丽、故事发展跌宕起伏、细节丰富饱满的短篇小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huan)人也。”~汉代寓言版
女娲伸手取了带水的软泥,揉捏了几下,便有了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出现在手上。女娲诧异又喜欢,继续揉捏了下去。“nga!nga!”捏出来的小东西叫了起来,女娲摸摸他肥肥的脸,感叹:“阿阿,可爱的宝贝。”~鲁迅版
今天给我们讲解《补天》的是郜元宝教授,郜教授作为复旦中文系鲁迅文学的主要研究者,他主要从三个角度阐述了《补天》带给我们个体对生命的思考。
01
你的人生你负责
《补天》告诉我们,人类从诞生之日开始,就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命运,独自探索人生的方向,而不能指望创造者来帮助自己。
鲁迅告诉我们,女娲造人并无什么目的,只是有点无聊,抱着游戏的心态,随手造出了人类。女娲给予被造者充分的自由,她让被造者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也就是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生活中的抱怨者,都是因为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对他人产生怨恨。
02
孩子不是父母的财产
女娲造了人,却并不据为己有。父母在生理的意义上可说是造了小孩,但孩子的生命是独立的,父母不能据为己有,孩子也不能一生一世依赖父母。
鲁迅在“五四”时期有篇文章叫《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猛烈抨击过这种父母本位的伦理观念。
和鲁迅年龄相仿的纪伯伦(1883-1931),以一首散文诗《孩子》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03
人生而不完美,想要变得完美,靠自己努力
女娲开始是用手抟土造人的,后来做累了,就不再用双手抟着黄泥巴造人,而是随手拉起一根从山顶一直长到天边的长长的紫藤,在泥水里不停地摆动这根紫藤,由此溅起来无数小块泥土,落在地面,也变成了小人。
只是用紫藤打出来的小人就比较粗劣,“大半呆头呆脑,獐头鼠目的有些讨厌”。
后来女娲因为补天死了,死去的女娲不会为人类的不完美负责。要让人性的不完美变得完美,只能依靠人类自己的努力,来进行重新的自我塑造。
鲁迅将很多的人生的人生哲理,揉合在一篇根据寓言故事改写的小说里,希望借此提出“立人”思想,这和他随后提出的“改造国民性”是一样的主张。
小说的创作距离现在已经将近100年,鲁迅一百年前倡导的思想在如今这个社会依旧适用。所以,与其在朋友圈里喝鸡汤,不如来读一读鲁迅的《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