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里的风暴,螺蛳壳里做道场,关起门来自己热闹……
从开始琢磨记录《通勤纪闻》,路上就不插耳机了,昨天早上出门前想带本书,书架上逡巡半天,选了最薄的一本:《陶渊明诗》。根本忘了啥时候买的、为啥买了这么个版本,大概率是凑单的。
到了地铁上翻开,发现居然是个民国的版本。所属丛书原名《学生国学文库》,王云五前辈主编《万有文库》的子系,崇文书局这一版更名为《民国国学文库》。
这本《陶渊明诗》是傅东华选注作序,有疑问的一概不收,四言不收,只收五言,原文加点儿注释,没有所谓的译文、也没有分析,版式、封面都很朴素,所以很薄很轻,定价才十块钱,正好是我需要的便携状态。
想到以前我们做民国系列的书,呕心沥血做出一套《可以触摸的民国》系列,总想着跟别人家出的版本不一样,不选那些我们以为熟烂了的篇目,追求特色和新意,去推介诗人身份之外的徐志摩、文学家身份之外的朱自清,等等。新书印出来,我们自己的营销人员都没好好看过,做营销活动的时候,还是一样按照大家对徐志摩最广泛的误读去写。费了牛鼻子劲,也不过卖个几千册。
想起来也真是有够自说自话的了,我们整天泡在相关选题堆里自以为已经烂熟的东西,其实也不过就我们一小撮人觉得烂熟而已啊!多数读者需要的其实还是比较清爽简练经典的原本吧?有几个人需要你那份所谓的别致呢?净给自己加戏、找点自我安慰罢了。或者你真有点石破天惊的真知灼见也行啊,当然想必那也是出不来的呗,读者们也早学乖了,不会对我们有那种期待的。
但那时候也很努力让自己站在读者角度想问题的,也许只有当我离开那个“场”、那种氛围,才回到读者的身份思考吧。
又想起有次某社作家年会上大家现场投票评选**图书,张鸣老师说,我这本小薄册子不值什么,你们投不投我都没所谓,其实咱们这点出版的事儿,都是茶杯里的风暴,螺蛳壳里做道场,关起门来自己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