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极简之路——从消费至上到一切从俭
1.
消费主义和民主是现代社会的两大骗局。
其他我身陷其中的骗局也许还有,只是以我目前的智识水平没有觉悟而已。
意识到消费主义的陷阱大约从两个多月前开始。在这之前我是消费主义至上的人。
我工作十年,没有买房,没有买车,没有存款,也没有负债,每年年终算账,收支出奇地平衡。
刚工作时,每年工资所得不到两万,后来工资上涨,到现在年终算下来差不多能拿四万。依旧没有存款。从毕业到现在,随着工资的不断上调,我的消费水平也一路上涨。
之前我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县级小城,能花钱的地方不多,除了一日三餐,生活用品之外,我也不会在县城消费,觉得那里卖得东西太差,衣服鞋包、化妆品方面的购物一般都会去西安。
刚毕业时,会买几十块钱的衣服,上百元的化妆品会觉得很贵了,后来是二三百的衣服,几百元的化妆品,直到近两三年,是上千元的衣服和化妆品。对女孩子来说,消费的最大支出项就是衣服鞋包和化妆品了,我对包包的兴趣一向不大,在这上面没有花过太多钱。
刚毕业那会儿,我喜欢各种各样的围巾、手镯、戒指和一切无用的小玩意儿,基本是遇到喜欢的都会买,类似收藏,家里的围巾能装一箱子,虽然每件都不贵,但加起来一算还是浪费了很多钱。这种爱好停止于几年前。现在固定的围巾只有两条,一条厚的黑色,冬天围,一条薄的方巾用于初秋,出门旅行等等,遮风遮阳。
刚毕业时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独到的审美,衣服属于看见喜欢的就想买,不懂搭配,经常是买回来又不喜欢,越看越丑,花了钱往往还心情不好。这期间经历了许多糊涂的购物,商场、淘宝都会买,那几年没事就打开淘宝看衣服,淘宝详情页的模特穿上都好看,自己买回来怎么穿都不会有那个效果,有时是因为在商场经不住导购的花言巧语,在试衣镜前看到自己穿上新衣的确美了不少,就买单了,那几年家里一堆奇奇怪怪的衣服。
关于如何穿衣这件事情,我从小没受到过什么良好的熏陶,成长经历中,家里的条件也仅仅是穿暖,穿干净,最多穿件新衣服都已经很开心了,所以关于如何穿衣,穿得好看又有格调,是件远比大学四年的学习更为漫长艰辛的过程,对于普通女生,最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穿衣之路,也许都走过了不少的弯路。
在小县城也触摸不到什么真正的时尚脉搏,电影电视剧、网络、淘宝等,就是大家能看到的一切穿衣典范。在这期间,我花了不少钱,也积攒了一堆奇奇怪怪的衣服。好在这期间买衣服,也都限于几百元,基本不会买超过500元的。那时还没有接受诸如“衣服不要多,一件好的就足够了”或者“100元买3件,不如1000元买一件”类似观点的洗脑,月工资也大概还在2000元左右。
2.
第一次关于穿衣的观念变化发生在2015年,从那一年开始,我相信了“不买多,要买贵”这样的购物观点。开始了少买,买就一定要买好的购物历程。
我先是扔掉了以前乱买的许多风格突兀的衣服,寻找简洁百搭的经典单品。这种改变也许来自2015年后各种媒体信息的不断影响,以及自己走了越来越多的地方,审美的眼光与定义也一直在变化。2015年我离开小县城有半年之久,开始理解简洁和经典,怎么穿才是好看,以及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比如简单的黑色外搭,白T和牛仔裤的美,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我告别了淘宝买衣服的历史。现在我的网购仅限于买书、某些日常用品及普通家用小电器等。
无论如何这些应该算是一个进步,但同时我又掉入了另外一个陷阱,就是要买贵的,“贵就是好”。自2015年至2018年的三年里,我的消费额一路飙升。记不清是在哪一天,我买了人生中第一件超过1000元的单品,那是一件ONLY的风衣,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件衣服买得还算比较值,我一直穿到现在,样式经典,质感良心,而且很百搭,可以穿春、夏、秋三季,目测应该还可以再穿三四年。
当单品破1000后,我在购买衣物时就不会觉得千元以内的东西昂贵了,四五百一条的裤子,八九百一双的鞋子,有时是家里还有穿的,不买也行,仅仅因为喜欢、穿上会很好看等,我也会买。
这时我有了人生中第一张信用卡,虽然我一直是个不赞成透支和超前消费的人,但那次银行客户经理邀请我办,没什么坏处,我就办了,自从有了信用卡,购物买单时就更没有顾虑了。
这期间,我继续受“买好就要买贵”、“贵有贵的道理”等洗脑文的影响,坚定不移地执行着“消费升级”的理念,我关注了一些隐形的营销公众号,比如有名的“反裤衩阵地”,看似是在聊文化、聊人生,其实文末全部是软广,而且安利的都是价值不菲的消费单品(当然,“价值不菲”是针对月入3000的人讲的)。很难想象这些有关消费主义的洗脑在我身上全部都发生作用了,我曾自以为是最难以被洗脑的一份子,读过很多看似理性的书,不媚俗,不攀比,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人生观等等,但我的确被洗脑了。
被洗脑的逻辑是这样的:女生一定要对自己好,对自己好就是要能舍得,舍得给自己花钱,就是要用最好的,你值得更好的东西;要让自己生活得精致,穿更精致的衣服鞋子,用更精致的化妆品,因为精致,你才会被尊重,被欣赏;一身淘宝货是无法提升格调的;护肤和不护肤差别很大,不护肤皮肤会老得更快,昂贵化妆品的神奇效果是普通化妆品根本无法达到的;精致美丽的女人必定有几支当红色号的口红,几瓶独特的香水,口红和香水可以让你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
等等,不一一赘述。
这几年里我基本一直处于这些思想的洗脑中,好在我没有理智全失。之所以被这些营销理论攻陷,一方面是我这些年的确坚信一定要对自己好的观点,我母亲和姐姐都是那种一心为家庭勤恳节俭、牺牲自己的人,我身边的许多女性也都是这样,也许因为看多了她们的生活,我决定不能再过那种为了家庭生计而亏待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多少有些年轻女性的虚荣与骄傲在里面。
加上这十年来,我一直单身,没有任何来自生存的压力,我父母对我的要求也仅仅是自己养活自己,不要问家里要就行。
3.
经常阅读“反裤衩阵地”的那个冬天,我去商场买了一件鄂尔多斯的羊绒衫,是一件灰色长袖半裙,秋冬都可以穿,记得价格是2280,结账时心痛了那么一下,因为当时一起买单的还有两件衣服,芭蒂娜的一条黑色阔腿羊毛裤,那几年很流行那种宽裤子,1000+,一件黑白间色的衬衫,800+,换成现在,我会过去扇自己一耳光清醒下。
芭蒂娜的那条羊毛裤和衬衫,我都已挂在二手平台卖掉了,虽然卖价不及我购买时的十分之一,但好在处理了。鄂尔多斯的那件羊绒衫成了我现在最常穿的一件单品,春秋冬三季,内搭、外穿,都很合适,因为简单。它的确像公众号中所吹捧的那样,轻薄,柔软,可以贴身穿着,只要不破,我还能再穿10年,也算是对得起它的价格了。
所以我下面要说的逃出消费主义的陷阱,并不是说拒绝买贵的,在这个时代,优质的东西的确更贵,只要在个人经济能力可接受的范围内,我还是赞成买那些更为质优的单品,哪怕昂贵一些。但是,要尽量避免为品牌溢价买单,因为市场上往往将优质与品牌进行捆绑销售。
如果我们能以理性分析后可接受的价格购入一件无论从品质、设计、裁剪等各方面来看都很优秀的单品,这应该是最愉快的购物体验,即使贵一些,日后回想起来也不会觉得买亏了,当你越来越多地穿着这件衣服时,甚至会觉得买值了。只是这样的单品很少,难得一遇。
国内有个女装品牌叫希色,以前我很喜欢它家的连衣裙,是我想要的风格,简洁、中性色、无多余修饰,做工也很好,我第一次买过一件黑色长裙,国标领,腰部系带,很帅气,1000+,当时很心疼。但这衣服我一直穿到现在,虽然已经因反复洗涤而掉色,边线开了又缝,但我依旧很喜欢,只要不破,身材不严重走形,还会再穿10多年。人都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旧,但我恰恰喜欢旧衣,只要是我自己喜欢的,是越旧越爱。
后来我又在它家买过两条裙子,都是1000+的,一条藏蓝色长裙,一条裸粉色的半袖毛衣裙,前者还行,但穿的频次不如那件黑色长裙高;后者现在也被我挂上了二手网。所以买衣服前,很有必要想清楚,我是否喜欢,是否需要,有无替代,能不买则不买,一般来说,你只会为买了而后悔,很少会因没买而遗憾。
我最后一次也是最昂贵的一次买衣服,是今年四月在西安开元,看中了一件酒红色桑蚕丝的风衣,也是国内一个新起的女装品牌,叫素然,一试穿就爱上了,标价3650,这个数字记得很清楚,因为每次想要购物时都以此警醒自己。当时试完并没买,回去想了一夜,淘宝搜了几个代购,都说这件衣服专柜限量,购不到,第二天逛遍附近所有商场,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最后还是跑回去买了,用信用卡支付的,当时满心幻想着在暖风和煦的四月天里穿上它会美成什么样子。
然而穿了三十年粗布麻衣聚酯化纤的我,根本不了解丝绸衣服,手上稍微粗糙点,摸过去就会勾丝,更别说指甲了,坐下会起皱,叠一下也会皱,总之除非站着,不然怎么都会皱,飘逸倒是真飘逸,穿出门去,遇上一阵风,整件衣服会随风飘扬盖过我头顶,吹风的时候,我需要时时用手按着它,一滴水下去就是一个黑印子,不能用自来水洗,酸碱性不平衡,洗不好会留印子,更不能用洗衣粉洗衣液之类了,要用丝绸专用清洗剂……
好在那时我只穿了一次,还没剪吊牌,联系商家说可以退,等到退的时候,不幸地发现腰带上不知在哪里粘到了一丁口香糖,退不了,挂在二手平台上,半价也卖不掉,因为半价依然很贵,后来寄给只二,被退回了。只好硬着头皮穿,自己买的衣服,哭着也要穿下去。从那儿以后,我也再没注意保养过这件衣服,可能是为了报复自己的一时冲动,我随便洗它,随便折,随便压,爬山骑行干什么都穿。
有一天下午,那时我还没辞职,约了一个朋友一起去爬山,他是个典型的直男,一见我就问,你怎么穿了件睡袍出来了……这件衣服,论款式,我还是喜欢的,穿上也的确有我想要的飘逸,但理性地想想,我还是觉得不值,哪怕是百分之百的桑蚕丝,3000+里多一半是自己交的智商税,放在今天遇见,喜欢归喜欢,我绝不会买单,这个钱够去一趟捷克了。
也许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没钱,穷。假如我的经济水平再高一些,大概也就不会觉得3000+买件衣服算贵了吧。
4.
我之前工作了10年之久的那个地方,一个拥有200多名职工的事业单位,女职工占比百分之八十,小地方日子比较安逸,压力也不大,虽然工资不高,但相应的开销也少,能积攒下来的闲钱可能更多些,小县城也没有其他更丰富的生活内容,对女人们来说,一日三餐外,无外乎衣服、鞋子、包包、护肤、美容、化妆,总之有关如何变美、怎么能更美,似乎成了普通女性在女性意识觉醒后所追求的全部东西了。
每周一我们都要开职工例会,以及统一升国旗仪式,大家三三两两开始围观评论周末的购物收获,这件裙子多少钱,大衣多少钱,包包是什么牌子的,鞋子是不是新近最流行的,这个口红色号显气色,你看起来又瘦了做的什么减肥疗程打了什么针……每个星期一,这些语录体的对话就在我的头顶上乌央乌央地飘过,你要说这些言论和流行价值观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那也不对。只是我从不参与其中,因为我曾自信我和“她们”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审美格调也是不一样的。现在看来,我们不过都是被消费主义绑架的人群,只是门派有别而已。
唯一不同的只是,那时的我拒绝大众流行审美,拒绝美容行业,偏爱小众个性,我也从不化妆。其他的没有什么区别。有时她们会问我,你这件衣服多少钱,我报出一个数字,然后看着她们默默收回惊讶的眼神,心理飘过一丝不屑。她们不理解我那些黑灰黑灰又没样式的衣服为什么还卖那么贵。这是消费主义更高明的一个陷阱,就是让一些追求个性审美、自以为自己更高明的人感到自己的确不一样,的确是在为更有逼格的消费买单,并坚信这样更值得。
在女性美容化妆品方面,我没能守住的最后一道底线是口红和香水。
不知道我是从什么时候爱上香水的,疯狂地迷恋,没钱的时候,只能买一些很廉价的国产香水,几十块钱一小瓶,桂花茉莉之类的我都喜欢,后来我想,我之所以那么爱香水,大概是因为我太迷恋味道了。一直以来,我敏感于自然界的各种气味,树木叶子雨雪甚至泥土,不同的天气里不同的味道,我能一一分辨。之后,我就爱上了香水,收集各种各样的味道,根本不是为了擦,就是收集。在我买香水的道路上,质的突变来自一个在法国留学的朋友,我们是在越南旅行时认识的,后来她去了法国,一个非常懂事明理又自律优秀的女孩子,她玩起了代购,然后我就下水了。我买的大多都是男香,我只爱男香,尤其是带有木质香调和海洋气息的男香。
之后我又关注了一个叫“南瓜瓜”的卖香家,仿佛打开了闻香世界的一道大门,我疯狂购买各种香水,就像要集齐天下奇香一样。有一段时间住在单位的宿舍,用的桌子下面有三个抽屉,装满了各种香水,整个屋子里弥漫着一种香水混合味。买香水的爱好随着几月前的消费降级也结束了,但我对味道的热爱依旧还在。
之前收集的香水都在二手平台上卖了,唯一留下的是宝格丽的两个小样。现在不是每天都用,应该会用很久。至少一年内不用购置新香水了。
之前我从不用口红,最多冬天用点润唇膏,大概是觉得涂口红真难看。而开始买口红,也是不知道从哪天开始,突然觉得涂口红真好看。受“口红要买贵”、“你用什么口红就能看出来你是什么档次的人”类似论调的影响,想象一个年轻的姑娘,在外面随意掏出一支口红补妆,掏出一支TF娇兰和掏出一支淘宝货的感觉,大概人人都会觉得,美丽的娇兰香奈儿光管子都足以让自己看起来更优雅了。
当然抛开品牌溢价,娇兰与香奈儿的确更润泽,口红管的材料做工也的确更高级。所以还是那条定律,在有钱的情况下,贵的的确挺好,至少从质量上来说。
那一年我买了近10支口红,以均价300+来计,也有3000了,我像小时候渴望集齐游戏牌的弟弟那样,发奋集齐所有网红热门色号。后来发现,一年连一支都用不完,口红会过期。女人们涂口红大多是觉得这样更美,坚信男人们也会觉得美,其实大部分直男对颜色都不敏感,何况辨识度那么低的口红色号。也有论调说,涂点口红会让我们看起来更精神,气色更好,其实稍微从科学角度想象,穿什么、涂什么都没有你运动一阵出一身汗更精神。
觉悟以后,我把多余的口红都卖了,剩下三个,因为用过了,不能出手。如果要留下一支口红的话,对我来说TF16号就够了,我喜欢这个色号,300多一支够一年用。我们对口红能让女人更美的认知大概来自西方世界的影响,就像人们对钻戒的拥趸那样,赋予一块石头以更多的涵义,成为人人追捧的对象。
我对口红最深刻的印象来自一部英剧《布尔切利四人组》,讲四个曾在二战期间供职于纳粹的女情报人员在战后的生活,其中有一个细节,她们在一次分析地图时随手掏出口红当笔来用,画面相当有质感。
这几年在护肤上花了不少钱,到后来越来越相信护肤一定要买贵的,越贵越好,换过几瓶雅诗兰黛和兰蔻的眼霜,最后一套最贵的护肤品是娇兰,4000+,一年在护肤品上要花掉至少10000。(写到这里,终于明白这些年的钱去了哪里)
在护肤上,败过的最智商堪忧的一个东西是露娜洁面仪,托小红书的福,竟然信了这种鬼东西。洁面仪不久后被挂上二手网,以半价卖出了。
其实我至今不知道100+和1000+的护肤品作用于我们脸部皮肤上的区别究竟有多大,而这种作用是否对得起那么大的价格差,这些无从得知。在有关美容真相的一些科普介绍中,会说平价面霜和贵妇面霜并无区别。而真正被资本绑架的,是女性担忧容颜老去的这种焦虑。
5.
生活中另外一个隐形的消费陷阱是关于“旅行”的。
不知具体从哪一年起,中国大地上吹过了一股“去远方”的风,大家都迷恋上了旅行,从小孩子到大爷大妈们,“旅行”被贴上了更美好生活的标签,成为中产阶级家庭的标配,也成为无数年轻人的梦想,我们打开任何一个网页、APP,几乎都能看到有关旅行的广告,各种机票、景点门票、酒店预定,与此同时,国内兴起了旅游小镇建设热潮,各地大建景点,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开始享受旅行带来的喜悦,虽然有时得到的更多是消费后的疲惫。
许多中国家庭的父母都相信应该带孩子去旅行、见世面,尽管所谓的“旅行与世面”仅仅是在千人一面的景点前打卡、乘坐同样的观光电瓶车、在同样的美食街吃你在小区门口就能吃到的小吃、购买淘宝上供货的旅游纪念品等等。
以前我做老师的时候,每个假期结束后的新学期,翻看学生们交上来的假期作文,写父母亲带他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千篇一律。很少有孩子写到父母陪他哪怕散一次步、在泥土与雨水中玩耍。
中国家长的恐慌是:别人家的孩子去看世界了,我不带孩子出去走走似乎不妥。
年轻人们梦想着诗和远方,在远方迷人的沙滩和充满野性的草原上留下一些看起来很美的照片,这些照片会在朋友圈获赞无数,成为美好生活的标志。
旅行几乎就是这样成为了另外一个陷阱。
我在许多有关极简主义的文章和讨论中看到,大家逃离了衣服、化妆品、家用等等等陷阱,却唯独对“旅行”毫无察觉。许多声称极简的人表明,精简了一切,唯有旅行不会。
作为一个旅行爱好者,这些年在行走这件事上也花了不少钱。我不反对旅行,相反我很赞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是真正有几个人,在旅行时,有留意过脚下的大地、空气中的风、食物、水流和草木,关注过那些人,那些不同的生活,历史。
需要区分的是“旅行”和“旅游”的不同。
6.
我是怎样挣脱消费主义的捆绑的?
其中一个原因,是离职以后的无固定收入,意识到了挣钱不易。随着阅历渐长,对拥有物质的欲望越来越低,开始崇尚简洁,包括居住环境的简洁,衣着的简洁,一切的简洁。当下的社会氛围很容易令人在丰富与热闹中感到厌倦,我们购物、买漂亮的衣服、昂贵的化妆品、以及一切看似能装点生活的东西,都不能稀释我们心中的恐惧与焦虑,也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
相反,我们不难从极简中体会到快乐。简洁的屋子,少而干净的衣物,更多自然的气息,这种快乐是宁静又平衡的。
前些天我看了一些有关极简主义的书籍,以及BBC的那部关于消费主义陷阱的纪录片《无节制消费元凶》,深受启发。
不买东西以后,生活开始变得更加有序。现在,我一年四季的所有衣服、日用必需品加起来,一个26寸的行李箱就装下了。
物质精简以后的生活,和从前相比,并没有在质量上下降。相比鱼肉,蔬菜和水果让我们的肠胃变得更健康洁净。作为一个肉食动物,我也曾尝试过吃素,坚持不了多久,放不下对肉的执念。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不会变成一个彻底的素食者,至少我开始拒绝外卖、火锅等一切口味油腻、食材不明的东西了。现在我更喜欢在家里吃饭,哪怕青菜米粥,简单干净的食材,自己做出来,吃得放心,相比大鱼大肉的大餐带来的饱腹感,这种有节制的饮食更让人感到舒服。
我对水果的消耗量很大,一年四季,这是一笔固定不菲的支出,这一点上,我不准备节俭。吃进自己肚子里的食物和读进脑袋里的书,这些永远是自己的,化为骨骼与思想。
前些年我很喜欢买书,喜欢看,喜欢买,迷恋纸质书,觉得好的书,即使读过了,作为收藏放在家里也很好,我曾在整面墙上装上书柜,藏书过千本,我一直很爱惜自己读过的那些书,舍不得借人,更舍不得送人。离职以后,四处飘荡的生活,也让我放下了对书籍的执念,不再有这样的“拥有”意识,除了之后还需要经常翻起的工具书及常用书。两年前朋友送过我一个电子书,我从没用过,因为不习惯,现在我也用起了它,漂泊不定的生活,不适合随身携带太多的纸质书,电子书在这一点的确更便携。
我曾经觉得,每一本我读过的书,都像一个老朋友,我们的感情是通过一字一句的阅读建立起来的,百年之后,它们还会被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爱书人继续阅读。曾国藩也曾对晚辈们说过,能遗留给后世儿孙的财富唯有书籍了。其实现在想来,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有如梦幻泡影。看看江南的那些藏书名楼,无论以财富还是书籍遗世,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没有多大意义。世间太多虚妄和不可测,多少书卷,也抵不过水和火,何况后辈们也不一定喜欢读书。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真正生活所需、不可或缺的东西,实在不多,四季换洗的衣服,随身用物,走到哪里都可以开始生活。
对物质的欲望降低后,我的心态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执着于生活中许多不能掌控的事情,对不可求之事、对人与人的关系、自我的存在等等,也能看得更为淡然、随意。学会精简自己和物质世界的关系,人就一具肉身,穿衣是为蔽体,吃饭是为果腹,其次才有了美不美、好不好吃的想法,干净、舒服就好,不必本末倒置。相比之下,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则显得更有趣一些。(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理解)
以前,我很看不惯父母一代人的节俭生活,现在反倒觉得他们的许多习惯是值得借鉴的,衣服穿旧、洗干净,再穿一季,带来的简洁舒适,也是一种快乐自足。不需要的东西,不要添置。省下来的小钱可以满足一些小愿望,大钱可以办一些大事情。
自从到新疆后,我每晚要给家里的小宝讲绘本,前几天给她讲了一本《世界上最大的房子》,虽然是写给小孩子的故事,最受触动的却是我自己,小蜗牛因为想要有一座更大更美的房子,不停努力,让自己的房子变得无比庞大和华丽,最终却因为这个房子,而走不动了,萎缩枯死在了一片菜叶子上。故事的最后说,小小的房子,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绘本中的语句远比我讲的要美好巧妙。
生活所需不多,一日三餐,四季衣物,工作、书籍、感到快乐的来源、兴趣与爱好所在。美好的东西,不一定要拥有。
这篇零碎的东西分两次写完,第一次写到一半时停下,因为搬东西导致腰部劳损,去医院看了医生,回来休息了许多天,不能在椅子上久坐,直到今天补完后半段。这也是我三十年来第一次自己生病进医院,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我突然意识到健康是多么重要,远比我们所拥有的其他身外之物更重要。
写下这些,算作是对自我某一个时期的告别吧。
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十天前我的眼镜丢了 (12人喜欢)
- 秦岭观山 · 土门峪二龙塔 (5人喜欢)
- 秦岭三月·蓝关古道 (18人喜欢)
- Deepseek是懂安慰人的! (3人喜欢)
- 成长是从直面死亡开始的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