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贵在有“自我”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时代里,他创办了《明报》,一手落点当下,褒贬社会时政;一手满怀柔情,创造武侠江湖。他的武侠小说留下了跨时代的痕迹,而这位站在巨人肩膀上,被上帝眷顾的人,却从未以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于前,他的一生始终贯彻的,是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和自我意识地不断追寻。

原名查良镛的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袁花小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在清朝便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嘉誉,可见家族对于教育的重视。在外查家虽被视为名门望族,但秉持世世代代注重教育的家风传统,金庸的父亲查枢卿对孩子们的培养也从不在钻研营生和追求物质上。

为人仁厚,重视教育的他出资办学,免费收留穷苦人家孩子住宿读书,常常亲自为孩子们挑选读物。这种言传身教培养了金庸不断吸收,学无止境的学习心态,虽然当时外面的世界战火不断,但父母对金庸耳濡目染的教育,为他围住了一方精神家园的净土,让他在乱世纷争中能从学习中积攒力量,在知识中独立思想。

在丰厚的积累下,他的世界观逐见雏形,他开始对世界勇敢展示他的信念。1941年,因讽刺训导主任对抗日投降的姿态,在壁报上留下《阿丽丝漫游记》,导致他被学校开除。可他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认同并没有因为这一个决定而妥协,在1944年进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后,又因发表对校内学生党员的批评而再次遭遇退学。或许这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这是对自我的双重否定,可他却并未因此而怀疑自己。在中央图书馆挂职的日子里他大量的阅读,为自己积累文学、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在书香门第中的见闻习染,在求学路上的不屈不挠,帮助他在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奠定了坚如磐石的深厚积淀,从而使他能在文学和社政的世界里都游刃有余,快意人生。

金庸为人父后,也把他求知求索的宝贵经验如是传达给他的女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模仿他,人,贵在有“自我”,独立自主,自己管掌命运,努力上进。”
而他亦是如此以身作则的。

1972年封笔后,他光靠等身的著作也可高枕无忧地尽享后半生的尊荣。可他去不满足于以噱头获得一时红火的爆款来看待自我。世人看待武侠小说为快餐文学,登不得大雅之堂。可他却将自己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的拿出来修改,且回回皆是大改,有时改得连铁杆书迷都不能接受,可他却坚持不断精雕细琢,并相信自己的选择。

2005年,81岁的金庸在收到剑桥荣誉文学博士的学位后依然决定去剑桥念博士。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去呢?”
他回答说:“因为学问不好才去外面,再念念书,学问好一点,不能说比人家好,比自己好一点。”
若说他学问还不够好,在小说中将正史传奇运用得易如反掌已足够证明此言差矣。可他不倚老卖老,人到暮年也不放弃对自我修养的追求,仍想比当下的自己更好一点;在耄耋之年依然像一个赤子一样,诚恳求学,不为名誉学位,只为能修炼自己的真才实学;也不局限于其他人对于“一个人到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情”的想象,依然以身作则地传达他的理念: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掌管自己的命运。

如今他已离开这个世界,只留下纸上一方江湖。愿字里行间,能留给这个世界的孩子一个通往武侠的大门:愿他们走进时有情有义,离开时找到自我。
© 本文版权归 jingleling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