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五第六章 有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原理解只知道是一视同仁,众生平等,任由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好恶干涉。
后来经筵中师叔又补充了一段,对于刍狗的理解,感触更深刻了些。
刍狗草木扎成,是世俗中卑贱之物一列,却可以作为祭祀天地诸神的祭品,岂不尊贵,而祭祀后火化而去,或丢弃,又成为无用之物。
天地对此一视同仁,而这此中的贵贱之别很有意思,因为所处之地,所处之境,众人赋予它的意义,才有了分别。
而它本身不变,变的只是加诸给它的东西。
如揽镜自照,镜子里面是一个空无一物的空间,照到什么,就反映出什么。
如何对境生心,应物不迷,还需要再吃透,才能够保持一定的清醒。
心猿意马,无非是欲望扰乱。生了欲望,就生出诸多烦恼,能够“对境生心,应物不迷”的话,应当能够看到欲望的本质。
我正在学习中,想要出去玩,想要看电影,想要玩游戏,这些诱惑代表了什么;
我想要
…
欲望太多,煎熬就越多。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体悟到了内心虚静,能守中守持,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清静清净,内外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