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戏剧节
今年是我实实在在第一年去乌镇戏剧节,虽然家住在绍兴,但因为在重庆上大学,乌镇戏剧节又是每年秋季开学之后(就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一样,每年都在暑假前一个月开),作为弥补,我会在重庆买票看各种受乌镇戏剧节邀请的剧目的巡演。但是说实话,乌镇戏剧节作为一个集合体,当真正身处其中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整体的震撼力绝对不是简单的单个剧目之间的相加作用。
今年是我实实在在第一年去乌镇戏剧节,虽然家住在绍兴,但因为在重庆上大学,乌镇戏剧节又是每年秋季开学之后(就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一样,每年都在暑假前一个月开),作为弥补,我会在重庆买票看各种受乌镇戏剧节邀请的剧目的巡演。但是说实话,乌镇戏剧节作为一个集合体,当真正身处其中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整体的震撼力绝对不是简单的单个剧目之间的相加作用。

先说说乌镇吧,作为一个绍兴人,其实一直都会觉得乌镇本身是老绍兴风貌的保留品,而且和其他古镇相比,乌镇本身没有什么突出的景点,以民宿为主,所以其实纯论游玩,乌镇是没什么趣味的,但其实乌镇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比完整的白砖黑瓦和成片的小桥流水,在乌镇的空间里面如果想忘记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就再合适不过,但是乌镇每天那么大的人流量再加上有限的空间其实会对这种气氛本身造成破坏。
其实大多数人应该都和我差不多,对江南水乡的印象应该是,青石板路上,一家小酒家,然后一壶温的黄酒在桌子上,店里和店外大多数桌子都只做了一两个人,然后人们喝的黄酒也不多,就是半斤八两的样子,但是可以喝很久,然后旁边的小河里偶尔过去一艘乌篷船,整个环境虽然有人聊天,但是感觉气氛很静谧,不给人嘈杂和热闹的感觉,路上也是偶尔走过几个人,而且每个人都给人感觉没什么急事的感觉。但是乌镇个人的感觉,一个是因为是景点,非常拥挤,再加上现在所有人出去旅游都要拍照,所以就给人一种每个人都急着要抢一个位置拍照,拍完这个点又要赶快去下一个点的急促感非常直观,所以乌镇之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印象当中很诗意,但是真的去了又觉得食之无味的地方。

基于这样的印象,乌镇戏剧节就给了我一个更大的冲击,因为没想到乌镇戏剧节竟然是我之前认为的,乌镇旅行存在的问题的如此高水平的解决方案,如果说互联网大是给这个安乐乡一样的诗意世界带去了远方的向上的意义,同时乌镇又赋予了冰冷的科技一点温度的双赢的互相补充的过程,那么戏剧节就更像是和乌镇天生一对融为一体的过程。比起剧场里的表演,给我冲击的其实是乌镇嘉年华的,戏剧人们在街头的演出,和一个戏剧节带来的充满戏剧色彩的犹如平行时空一样的体验。

首先,由于乌镇内部没有这么多的景点,同时又不像很多古城一样从街头到街尾全部都是商家,乌镇的小桥流水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巨型舞台,真到到现场看过就会发现,不管是青年剧团表演的,具有实验意义的戏剧,还是传统的非物质遗产类的,甚至是外国特邀的戏剧,但它被放到一条河边,时不时地还有船只从表演者背景里路过,脚下踩着青砖,旁边是原木制的柱子和长椅,演员在这些东西前面来回穿梭,席地而坐忽然又腾空起来,或者是在一个桥头,有观众骑在桥沿上,石质的桥和地,背景里的白墙黑瓦连成一片,然后表演者一敲铃铛,发出悠扬的歌声,消散在河流的尽头,又或者是在一个台子上,或者是古戏台,也有可能只是一个旧码头而已,涂了脸脸的小丑,夸张表演的艺人,逗得路边一阵阵的笑声,然后围着表演者的圈子越来越大,这种原始而又直观的艺术吸引力,会让人感觉乌镇是一个天然的,巨大的舞台。
同时,本来我最为不适应的乌镇的部分就是江南水乡的静谧感和慢节奏的感觉被来来回回快速行走的游客和到处都可见的留影合照完全地破坏了。但是戏剧节就完全不同,因为当喜欢戏剧的人看到戏剧节有这么大的人流量的时候就会很开心(虽然也不是都是来看戏剧节的,但是就算是普通游客也会停下来看嘉年华的表演,所以给人直观地感觉戏剧不是什么很小众的艺术,还是很受欢迎的,其实也没有这么晦涩,一下子就是一个艺术的氛围)。
而且戏剧的过程本来就是创作者,演员,观众的三方交互,当戏剧表演被放到室外,同时观众量又如此之大,这其中又是有戏剧爱好者同时又有普通的游客的时候,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互这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很有趣,同时乌镇的环境有富余了这种有趣的交互以美感,有个又有趣有有美感的有多方交互的画面和场景,这不就是戏剧本人么,换句话说,人们和戏剧之间的融合和交互,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难道不是一出好戏么?一下子,这种嘈杂的气氛就被转化成了无比与乌镇戏剧节贴合的又一个元素,不得不说,无论戏剧节选址的人是谁,此人都是天才了,因为虽然古镇到处都是,但是和戏剧艺术这么和谐的,好像也想不出有更适合的。乌镇戏剧节本身,就好像是由无数个同时或者先后小剧目编排而成一出戏剧,一出非常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剧,它的主旨,就是传承和融合的宽广而具象的精神力量。
公众号折光体看象
喜欢可以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