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玠与于谦:《于谦全传》读后感
《于谦全传》明 孙高亮
八九十年代的旧书,有心放一二张图,但是书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封底上盖了售书章,应该是某人的私藏吧,封面自然旧,整体没有翻阅过的痕迹。
买这本书完全是个乌龙。我以为这位于谦是宋代的那个余玠,当时在做四川宋元山城的小研究。宋代的那位也是一位军事家,出身低微,资料只有宋史中的一点文字。他在蒙元入侵之际站出来:“愿假十年,手挚四蜀之地还之朝廷”。南宋偏安一隅,蒙古人看着老是惦记着,江南有长江阻隔,于是他们打算先取巴蜀,虽然不易进入,但只要攻破,就可以顺流而下直击南宋。当时的四川除去军事地位之外,还是南宋三分之一的税收来源,对于南宋而言举足轻重。余玠提出的作战计划很有意思,在几条河流的险要位置设山城,连点成面控制住四川的主要流域,同时蒙古人擅长骑兵攻城,在山地可以弱化骑兵的力量。当时修建了十余座山城,最有名的称为“抗蒙八柱”,头为金堂的云顶山石城,尾巴是重庆的钓鱼城。蒙元战争之际,四川几乎是以一省之力来抵抗强大的蒙古帝国,芙蓉乡里的成都府惨遭屠城,成都府路潼川府路以及怀安军治所都被迫迁到了小小的云顶山城里。而这一座山城,竟然抵抗了整整十五年,如果不是宋军内部叛变,时间可能会更长久。不得不感叹余玠的军事才能。
我把余玠记成了于谦,这还不算完,因为于谦全传上画了一位英勇的将军,后边的大旗上清清楚楚写着“明”字,还完全没看出来。但正是不争气的记忆造成的张冠李戴,才会认识另一位民族英雄。于谦文武双全,通过科举入仕。明英宗受太监挑唆亲征在土木堡被抓,国家动荡不安,有人甚至提议南迁。于谦强烈主战并且拥立新帝稳住朝政,然后出兵与也先(古代游牧民族)决一死战,全力保卫京师。后边英宗复位对于谦怀恨在心,找个机会杀了他。如果没有于谦,明代那里还会延续那么久呢?
小学时背的那首《石灰吟》就是于谦的作品,“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但今天去百度,弹出来的都是同名艺人的资料,这位将军似乎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
小说充满了宿命的味道,部分地方“为君主讳”。什么也先人找到正统皇帝的帐篷,发现上边有金龙盘踞其上,射箭过去不能伤害皇帝分毫,还好酒好肉地招待他…这绝对不可能。宿命论的思想更扯,小说中有位术士一开始便说出了于谦是将相之才,将来能够在民族危难之际保家卫国,但是之后会身首异处。术士说他是望刀眼,一切都是“命数”。而于谦在科举前去找外婆讨谶语,当时就得知了功成名就后会被杀掉,却也毅然决然地踏上仕途…把正统皇帝的报复说成命数,也许是因为作者生在明代吧,要是生在清代他会不会更大胆一些…小说的可读性很强,用白话文写作,读起来也平易近人,但其中的迷信部分是时代局限,需要区别对待。但宗教和迷信也不太好说,现代人很多也是相信手相八字星座的,而且还认为很准。我要死于谦,知道自己被用完了就会兔死狗烹,怎么也会犹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