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最好的表扬,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
大家夸孩子不是“哇你好棒!”,就是“你真乖!”。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潜意识里都习惯性地夸奖孩子的结果,而忽略了他做出这样成绩的过程。别以为夸奖他们懂事,孩子就会变得更乖。不走心的赞扬很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越夸越顽皮!
只有家长适宜的赏识和肯定,才能培养出努力且自信的孩子。
有位妈妈和我分享了她遇到的情况。
某天,她正在做家务,儿子过来说要帮忙,虽然也帮不上什么,但是妈妈很开心呀,儿子可以主动来帮忙做事情了。
妈妈说:“你真是个好孩子,真棒!”
孩子听了,也很开心。妈妈也认为,要经常这样夸奖孩子,孩子会更懂事。
有次,孩子从学校带回了手工劳作,妈妈和孩子一起工作制作灯笼,可是没工作一会孩子就会问她:“妈妈,你看我棒不棒!?”
如果妈妈没有及时的回应孩子,没有夸孩子棒的话,孩子就停下来,不愿意再继续了。
还有次周末,一家人去公园玩,走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孩子很安静的坐在草地上。
难得见到儿子这么乖的样子,妈妈忍不住夸了儿子一句:“宝贝你真乖!”谁知道孩子听了这句后,就把旁边的花草连根拔起。
妈妈当时发飙,忍不住教训了儿子一顿。
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难道说夸奖孩子没有用了吗?
现在儿童教育观念里,常常说要肯定孩子。于是,很多父母会把“好棒、懂事、真乖”挂在嘴边,认为这么夸奖可以让孩子更棒、更懂事、更乖巧。然而,这种夸奖,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更积极主动,反而各方面的表现,成绩和能力都下降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做过一个经典研究:
他要求大学生们将一些枯燥无趣的动作重复整整一个小时,比如把螺丝拧紧了再拧松。
实验者为此付给一些学生1美元,而付给另一些学生20美元,并要求他们告诉下一位受试者,骗下一位说这个试验很有趣。
在实验结束后,实验者请所有的学生评价“拧螺丝”的有趣程度。
结果,那些得到足够多钱(20美元)的学生认为“拧螺丝”非常枯燥无聊,而只得到1美元的学生则认为,所做的事还挺有趣。
为什么才拿1美元,重复做无聊的事情的学生会觉得有趣?
费斯汀格对此解释说,是内在动机影响聊那些学生的想法。
在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之中,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这20美元,而有合理的借口对下一位受试者说谎;而得到1美元的人,外部理由不充分:“我不可能只为了1美元就撒谎的”,于是,他们只能转而寻求内部理由,只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这个工作是有趣的。
这么做,是为了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减少内心因此产生的冲突。
同样的,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懂事听话,我们可能会给孩子各种夸奖、物质赞赏等等。有了这些,孩子可能会因此像你所要求的那样去表现。但是当夸奖消失的时候,孩子还会主动去学习和努力吗?
这,其实是在抹杀孩子成长的动力。
当我们为了夸奖而夸奖,其实就像这个试验一样,这时候,就把原本属于孩子内部动机的行为转化为需要外部刺激才能运作。
就像那位妈妈描述的,当她没有及时回应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不做手工了。
我们通常都认为,多多表扬孩子总是好的。但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说,只有适度表扬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如果滥用表扬,会使孩子觉得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就消失了。
而最好的表扬,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能力,也不是赢过了别人。否则,会容易导致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自恋自己的能力或者竞争关系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