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自己老了,原来可以很淡然
周六早起买菜炖汤,可是因为到九点多才开始,四个多小时之后,还没等到它炖好,同事就带了煎饼、臭豆腐把午饭给解决了。加班逛街,坚持没在外面吃晚饭,终于算是把汤给解决了大半。然后八点约朋友打台球,十点钟回家,居然有点饿。不知道我上一世是不是饿死的,宁愿撑着也不能饿着。而且吃饭必须要有炒菜,不然就感觉这不是一顿严格意义的饭。所以秉持着不怕辛苦不怕麻烦的原则,炒了一个辣椒豆皮,还有家里带来的酸菜,还有剩下的一碗汤,就这样在十点半左右的时候,我吃了一回丰满的“宵夜”。可怕的在后面……
第二天因为要跟同事一起进城,早饭叫她过来一起吃的,还是剩下的汤,加2根玉米一个鸡蛋。九点多喝了满满一碗汤,加一根半玉米。十二点多午餐又被亲戚叫过去下馆子。这种吃白食的机会,怎可错过!下午去上课的路上,心里还念叨着最后一碗汤,起码要到九十点再喝,千万不能再炒菜了。翘课回来就六点多,可是那碗汤就一直勾引我似的,不到八点,最后的一大碗汤进肚子了,好了,汤全部解决了。“明天早餐坚决不吃了!”
今天我都直接上楼了,可是同事一问我吃早饭了吗?一看还有十五分钟左右,这句话就像按钮似的,我放下东西就立马下楼了……中午,食堂一周一次的火锅,又撑了……晚上腿终于管住了,五点半一到,没有下到B1……然后胃还是有点撑……
说了这么多,不仅仅是说我吃得多,还有我的消化能力下降了。以前感觉这么吃也会立马就消化的,到饭点就饿,无论上一顿吃多少,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最近给老妈打电话,跟她说感觉自己这一年来脾气变好了,我也越来越能接受这样的自己,也越来越喜欢自己了。她立马来一句,那是你年纪大了……昨晚跟弟弟打电话,说道同样的话,他也说那是年纪大了……但他说这并不是贬义词,而是陈述事实。年纪大了不是唯一原因,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其实,我是同意的。记得《十三邀》许老师采访唐诺的那一期,唐诺说道,我们是谁?我们难道不是由我们读过的书,我们经历的事,我们对世界的印象,我们的这些所构成的。我们是年纪变大了,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也读过更多的书,也经历更多的事,这些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的轰动或者刻骨铭心,但是也是组成自己我们是谁的这一部分。唐诺说过,他和妻子朱天心的父母都去世后,他就感觉好像头顶上没有人顶着一样,到他们这一个年纪,死亡变得很真实,老去的气息扑面而来,但是他却觉得自己乐在其中。老了,没有恋爱和性爱的负担,只要不在不合宜的场合说不合宜的话,他们可以干任何自己想干的事情,他们是自由的。《十三邀》许老师采访张艾嘉那期,问道她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老了,张艾嘉回答是眼睛开始模糊的时候。“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没有啊,我就配一副眼镜。”听到她理所当然地回答,心里为张艾嘉老师的豁达默默点赞,也是会心一笑,为她的淡然、从容。基于俞飞鸿我进入了《十三邀》这个节目,对许老师从不喜欢到欣赏,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反复咀嚼,尤其是对马东、冯小刚、罗振宇、唐诺、张艾嘉他们这些人的采访,我是一次次的回看,每次看总能从中受到点启发,至于是什么启发,我又道不出来。可能是我的文学水平有限。
我不知道自己到六七十岁的时候,能不能像他们做到淡然的看待老去和生死,但是至少现在,对于即将要过大家口中分水岭似的的“25岁”,我却没有任何的恐慌、忧虑。我知道唐诺和张艾嘉他们都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人,他们看过世间繁华,也经历过人生沧桑,他们有能力去了解自己、认清自己、向大众表达自己。我是一个不会表达的人,书读的少,文字功底基本没有。以前也从来没听过“自恰”这样的词,也不知道原来我可以与自己对话。唐诺说,他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爱读书,一个书写者、思维者,他们的一生,可能也就浓缩在八本到十本书里,一本书也就几十块钱,几十块钱,就能获得一个有成就人一生的精华,这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事情,不知道这么划算的事情大家为什么不去做。大家现在对“性价比”,这个词趋之若鹜,那么这么高性价比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做呢?这是为什么呢?我也要问问我自己。
余生很长,我还有很多的时间去阅读。至少我要让自己在六七十岁的时候,也能像他们一样,意识到自己老去的时候,能从容地看待,还要淡然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