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013.10.31)
在网上偶然看见一块微画雕,可谓是艺术珍品,让我赞叹不绝。
初山微画雕《人间仙境》又名《江山如此多娇》,是采用一块色彩丰富的杜陵石来雕刻的。其底部呈半透明状白色,杂以暗灰色斑点,这恰好为展现江南水乡的灵秀和山川苍松翠石铺垫了色泽基础。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从高处俯瞰大地,但见昆仑磅礴,峨嵋横绝,蓬莱缥缈,匡庐奇秀,尽收眼底。其耸拔雄奇的景观,大有“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超越时空,超越常识,展现给我们的是集远古、现代、虚构、真实诸元素的山水景观,并将时间凝固在作品中,与山水的三维空间一起构成“四维时空”,即“四维空间”。把视点再向前移,即作品中段,但见峰峦林壑,悬崖断堑,流云飞瀑,烟笼雾锁。东海西域,黄河长江“升降随长烟,飘摇戏九垓”,阴晴莫测,朝暮难分。隔着一段云雾缭绕山河,作品上半段则利用杜陵石的朱砂红、桃花红、桂花黄等色泽,用图像化方式把祖国大好山河各地胜景萃集一处,组成一幅“江山多娇”雄伟壮丽景观。在这部分作品还多处穿插入焦点透视法形成的景观:丛山深处,座座城池,泓泓湖水,依稀可辨。形态各异的古建筑群数不胜数,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融入画中。
我国地域辽阔,万里江山有无数美景,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地方不计其数,如:蓬莱、香格里拉等等。中国名山众多,数不胜数,雄、奇、灵、秀,各具特色。中国的名山首推五岳,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恒山之奇崛、嵩山之萃秀,百态千姿,各怀绝景。中国的名山历来就是佛家、道家崇敬之地,因而也成就了以佛、道名扬天下的多座名山,佛教的"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道教的武当山、青城山、龙虎山、齐云山等。人们在游览了这些仙山之后,似乎也沾上了一些仙风道骨,飘飘欲飞。名山是神话传说最多的地方,从三皇五帝、君王大臣到民间的凡夫俗子,都留下了或喜、或悲、或怒、或怨的美丽传说,名山也因此而充满了灵性;而历代名人留下的诗词题赋则更增加了这些名山的文化底蕴,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
好山好水尽收笔下的不仅仅只有诗人,其实对我国地理学最重要的往往就是花费几十年只为寻求看似简单的真理的先驱者。在他们艰苦不移的探索才打开了后人的眼界,古籍才得以流传至今。
《禹贡》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先秦古籍《山海经》以地理为主干,讲述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动植物、矿产等等方面的内容。反应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仅仅约31000字,但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汉书.地理志》是最早以国家疆域、行政区划为纲领的地理著作。《水经注》第一部以水系为纲领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对《水经》的注解和发挥。唐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志》,是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理总志。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则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大量古代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的史料,最早研究了分水岭和流域面积,是古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的代表性著作,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古代地理学的著作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古人智慧与辛苦实践的结晶。当然除了这些古籍外,古代地图使我们对地理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它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禹迹图》,通过以方格画得形式记录大禹治水的路线而刻画出的以水系为主的全国地图,被科学家誉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而《华夷图》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全国地图,以绘有少数民族政权和诸多邻国而得名。而《舆地图》则反应了明代疆域政区,不仅是内容丰富、科学性强的地图,同时也反应了古代中国壮丽山河的艺术珍品。明代《广舆图》则是中国最早刊印的分省地图,是一部比较完整的、附域外地区的综合性地图集。《历代舆地图》则是中国清代最著名也是最完整的历史考证地图集。
关于古代地理一些专称的解释记录: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也称为宇宙。
八方: 指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泛指周围各地。
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组成,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
四隅:四方。
三山: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为蓬莱、方丈、瀛洲。
云梦:属古时的荆州城,是古代的大沼泽。
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其实,学过中国古代史的我们,也知道游历探险也是推动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地理学家非常可贵的传统。比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司马迁足迹遍及中国的名山大川、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游、成吉思汗远征、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等等。所以,我国地理实践的是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规模也是非常宏大。要说发现的话,中国人可以毫不夸赞的说,早在西方所谓“地理大发现”之前,中国人就首先发现了印度、非洲。我国古代那么多把一生都献给了游历探险事业的使者、僧侣、文学家、地理学家,正式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在现代,世界山很多地理学家仍然保持着这种精神,几乎每年都在进行高山探险、洋底探险、两极探险和边远地区考察,他们从事着被人类注目和崇敬的事业,献身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了解上。建国后,我国进行的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神农架野人考察、长江漂流科学考察、南极考察等,都体现了地理学家不惧艰险的传统精神,反映了人类伟大的探索求知的品质。对于今天的我们,学习和集成这种精神是尤为重要的。
茵陈三月
201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