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如此》(林语堂)
林语堂先生仿佛近现代版庄子,豁达、自由,看透世间苦楚,却收放自如、逍遥自在。但林先生又比庄周更中庸、更谦逊,岁月如水、洗尽铅华,自然而然的沉淀,没有刻意雕琢,却愈加纯粹质朴。我佩服这样的长者,在他看来,有些所谓人生的问题,或许根本不是问题。
1.我生之初尚无为。中国哲学家是一个睁着一只眼睛做梦的人,看穿了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和他自身努力的徒然,可还是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走完人生路。一个人应该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悟性上的达观。如果说,我们现在活在一个冷酷的时代,请把目光放远一点儿,茫茫宇宙中,能够居一时一地而存在,已经够了,一切都不必伤心。
2.人生若只如初见。男人是奇怪的东西而更奇怪的是女人。女人,凭借直觉和生存本能,攫取现实,从而更接近人生。这一点,很像老子的论调,以柔克刚。
3.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时候,理智无法镇服心灵深处的荡漾。而大自然往往能够治愈人类狂妄自大的病。人来自于自然,大自然的静默雄伟,能够治疗肉体的野心和灵魂的疾病。在林先生看来,孤独一人享受光着身子感觉相当惬意,唯独要提防被人瞧见,可谓以身实践自然状态啦。
4.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华五千年,的的确确是被混过去了,但无论如何也是值得敬仰的。中国文化,忍耐性、散漫性、老滑性,是特殊文化特殊环境造就的结果。若要改之,则关键在于以法治的方式给予人权保障。中国若要真正法治,不过大家一起丢脸,丢的起脸,法治实现则不远。题外话,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至少孔子算一位。孔子脚踏实地、入情入理、自然而然却并不装腔作势,可惜后人学究太重、不曾真懂。说到读书,有一种恶性读书,恶性强记,不理解不生根,当然无用却可恶。
5.一生矛盾说不尽。有教养的人,未必是博学之人,却是一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恨的人。基于见识的鉴赏力和独立的判断力,其实比博学更难。学而不思比思而不学更危险。一个人一旦放弃判断的权利,便只能接受人生一切的胡说了。知识的追求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是积极快乐的事情,与别人无关。
6.万古千秋一寸心。我们的行星是个很好的行星,不要只是抱怨人生的单调。你的日常注意力和焦点是什么,就会左右你的态度,进而决定你的命运。要不停尝试,找寻适合自己个性和能力的节奏,以积极的情绪,熟练而愉快地去做好应有之事。当然,人的生活不能太狭窄,人的眼界也是,留有生活和精神的空地,站远一点,从自由的视野悠然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