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之旅——佛罗伦萨(II)
乌菲兹美术馆(Galleria di Uffizi),圣十字圣殿(Basilica di Santa Croce),波波里花园(Giardino Boboli),米开朗基罗广场(Piazza di Michelangelo)。一日匆匆而过,扫过艺术的翡冷翠,大抵也就百分之一。从米开朗基罗广场下来,在Ponte S. Niccolo上见到blue hour时的翡冷翠,在Cibreo第一次尝试路边座位时遇见市井的翡冷翠,都是美好的时刻。
前日又是乌龙,一时大意晚上又发现佛罗伦萨的Airbnb也没有被子——他们被子其实都没有,从主人那里要来的也只是一床Blanket而已,在佛罗伦萨山区夜里冻的瑟瑟发抖。为了赶8:30预约好的入馆时间,六点半便起来。彼时天光熹微,等阁楼小窗北望,教堂的尖顶兀立之后,长满油橄榄的山脊在浅金色的天空之下蜿蜒,仿佛沉睡巨兽的脊背轮廓。其间尚存的灯火闪烁点点,路上的车灯细碎游移,仿佛日出之前,有人把满天繁星一把撒到人间,又如巨兽鳞片在日光下的些许金光闪耀。

乌菲兹美术馆
一路走到乌菲兹美术馆,本以为百花圣母大教堂一样,网上订好了票就可以直接刷手机进去——这一点跟国内刷身份证入各种博物馆的方便程度还是结果,但到了之后还是排队去Ticket office取票,然后再排队入馆。队伍从ticket office门口开始排了约50米,好在不慢,但排在我俩前面的俩英国人(可能,口音是British)就一直抱怨这种安排。他们专门把订单打印出来,以为打印了就可以直接进馆,结果还是需要乖乖排队,于是不断地抱怨,“I don't understand this blxxxy arrangement...... ”后来排队进馆过安检时,旁边是一个日本人的团,导游在跟日本人吐槽,大抵意思是说,意大利落后效率又低,所有的包都要手检,能检查出来啥blabla,一众日本人点头附和「あ、そう…」「なるほど」——看来日本人出国之后就放飞自我了……
乌菲兹美术馆(Galleria di Uffizi)是佛罗伦萨最有名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博物馆。佛罗伦萨最有名的几件艺术品,《最后的审判》在百花圣母大教堂,大卫的雕像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Firenze),波提切利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便在乌菲兹美术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估计,意大利囊括了全世界60%的艺术品,而这些艺术品中的一半集中在佛罗伦萨。据说全世界60多幅顶级绘画杰作,有27幅在乌菲兹。
乌菲兹美术馆的兴建始于1560年。这里一开始是乔尔乔·瓦萨里受第一代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之托所建的市政司法机构办公室(Uffizi为意大利语“办公室”之意)。在瓦萨里死后由老阿方索·帕里吉及贝尔纳尔多·布翁塔兰提接手,整个庞大的宫殿式建筑直到1581年才完工。 后世由美第奇家族各位大公不断扩充藏品,逐渐成为意大利最有名的博物馆之一。美第奇家族在1737年绝嗣,公国继承权原本转交给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卡洛斯三世,但后来又转交给洛林家族的法兰兹一世,两者皆与美第奇家族有血缘关系。末代大公吉安·加斯托内·德·美第奇的姐姐普法尔茨选帝侯夫人安娜·玛丽亚·路易萨·德·美第奇在与洛林家族签订艺术品遗产移交协定时确立了一些硬性条款,她规定这些艺术品必须留在佛罗伦斯不可携出,且必须为公众服务,如此具有前瞻性的条款可谓前所未有,她试图传达艺术遗产是一笔国家财富而非属统治者的财产,也因为如此乌菲兹美术馆的收藏在历经数个世纪能保存得如此完整。
由于美术馆是一个U字连廊,展馆均为内侧,故整体排布是外侧走廊陈列各种古罗马时期的雕塑。3层有45个画室,按照时间顺序分布,是乌菲兹美术馆的主体。二层是新翻修后的画室,包括卡拉瓦乔,雷尼,诺迪画作在内的新展室。走廊天花板的装饰画也是繁复华丽。




从45个画室的内容安排来看,可以感受到整个文艺复兴过程中的艺术演进。罗马时代的雕塑圆润柔美,符合人体比例,自然而真实,诸神也与真实人类一般。中世纪的宗教画以大部分以《圣经》故事为主,基调是宗教和信仰,所以整体都“试图用新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灵魂和对宗教的虔诚,而不在乎所画的形象是否真实生动。”故有的作品显得有些抽象,古怪,不够自然和谐。等到从乔托画室开始往后的文艺复兴期间的作品,整个基调转为自然和人文,所以能看到更多地风景画、人物肖像、以及更关注人本身的宗教和神话故事绘画。45个画室中很多以画家名字命名,比如乔托画室、利比画室、波提切利画室等等,这其中,文艺复兴本身的演进也有脉络可寻。乔托(GiottodiBondone)是第一个以自然的笔调和戏剧性的人物造型,来描绘装饰性宗教画的画家,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领域的开山祖师。百花圣母大教堂的钟楼也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间画室里面数乔托的《宝座上的圣像》与博尼塞纳的大幅绘画《圣母子》最富盛名,前者更是被誉为西方绘画史的伟大起点。画室具有鲜明的14世纪教堂风格,由彼时三位杰出的建筑师联名设计而成,画室本身即可被称为意大利早期艺术作品之一。画室的采光主要来自于天花板中间的玻璃天窗。


画室当中最有名的应当是波提切利画室,一间巨大的房间展出了波提切利15幅巨作,最有名的便是《春》(La Primavera)和《维纳斯的诞生》(Nascita di Venere)。《春》也是他最有名的作品,是以罗马神话为主题,画风为哥特式。站在正中间维纳斯上方的是蒙住眼睛的丘比特,这里的维纳斯不仅代表了爱的女神,而且也代表大自然中拥有一切的繁衍力量,她和右侧正在洒玫瑰花的花神显然都怀孕了。右侧的西风之神正捉住山林女神克洛丽斯,向她吹气,西风之神忧郁的蓝色面容,与克洛丽斯带着惊奇的脸庞形成对比;左边的墨丘利正要转身,似乎说明了季节正要转入夏天,维纳斯心不在焉的举起右手,为一旁的美惠三女神祝福。画中所有的人物的脸孔都深具古典美,体态显得轻盈,各自自在舒展地飘浮在草地上。

《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大概创作于1432年左右,此画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构图比较单纯,全画以裸体的维纳斯女神为中心。诗中描述维纳斯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吹送到幽静冷落的岸边,而春神芙罗娜用繁星织成的锦衣在岸边迎接她,身后是无垠的碧海蓝天,维纳斯忧郁惆怅地立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体态显得娇弱无力。此画中的维纳斯的造型受到古希腊雕刻的影响,从体态和手势都有模仿卡庇托利维纳斯的痕迹,强调了秀美与清纯,也兼具含蓄之美。同时, 这张维纳斯的脸,也是所有艺术创作中最美的脸,她的脸一如乐谱线条般生动,和古代雕像中那种扁,圆,呆板的脸完全不同,据说可能是以波提切利的情人西莫内塔•韦斯奇的脸为模仿对象画成的。苗条优美的维纳斯,在体态丰盈的花神对比下,更显娇弱。左侧猛力吹着风的西风之神,这在原来的神话中并不存在,波提切利再度运用想象力,创造出这一男一女搭配的西风之神;右下角的时序女神穿着一件精巧的白袍,腰间缠着花。

画室中唯一一个不能进入的是La Tribuna。这是弗朗切斯科一世大公的心爱之地,他的个人收藏与青睐之物均摆放于此,整体风格有如15世纪宫廷般璀璨夺目,布满圆顶与墙面的金色母贝装饰与铺满大理石的地面也是这个展厅的亮点。这是一个八边形的房间,因为8是最接近天堂的数字,而且当时八边形是很多重要建筑的形制。穹顶本身有一盏外部的灯和风向标,风向标像一朵玫瑰,而灯是一个日晷,每当春秋分和夏冬至时,太阳将穿过楼顶的洞,想所有人展示没有见过天体运动的人。因此整个房间里成为了一个微缩的宇宙,地的元素体现在多彩大理石地板(北非的雪花石膏,土耳其的绿色斑岩,埃及的红色斑岩)上,然后Jacopo Ligozzi在所有墙上画了动植物。水的元素体现在5780个来自印度洋的珍珠母上,他们镶在深红色清漆之上,并嵌有多层黄金。火的元素体现在墙上珍贵的红色天鹅绒上,并配有金色条纹。气的元素体现在顶端的灯上,可为风所吹动。可以说,这个房间是美第奇家族的藏品中的核心。

尼俄柏厅也放置了所有尼俄柏的作品,当然不像是美第奇别墅里面按照神话故事发生时的站位一般。这个新古典主义的大厅有自己的特色,可以看到和走廊天花板上的华丽繁复的绘画不一样,穹顶本身崇尚简洁,更加突出线条和形状。


走廊上可以遥观旧宫、老桥和百花圣母大教堂。佛罗伦萨的天际线看起来非常漂亮。




从乌菲兹美术馆出来已近下午一点半,之前也没有预约旧宫的门票,就在门口晃荡了一下。除了门口的大卫雕像是复制品,领主广场上的其他雕塑都是真品,总共重要雕塑有九座,除此之外兰齐敞廊里面还有一些次要的雕塑。
一、《大卫》,米开朗琪罗,1501年。复制品。
二、《赫剌克勒斯和喷火巨人卡库斯》,班迪内利,1533年。
三、《斩梅杜萨的珀尔修斯》,切利尼,1545年。
四、《海神喷泉》群雕,阿曼纳蒂,1563-1570年。
五、《劫夺萨宾妇女》,博洛尼亚,1574-1582年。
六、《柯西莫一世骑马像》,博洛尼亚,1594年。
七、《美蒂奇雄狮》,1598年。
八、《赫剌克勒斯鞭打马人涅索斯》,博洛尼亚,1599年。
九、《墨涅拉俄斯夺回帕特洛克罗斯尸体》,古希腊,1741年迁至兰齐敞廊。
旁边的海神喷泉在翻修,全都围起来的,无缘得见。



东西太多了,先写到乌菲兹美术馆结束吧。
蔓生明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津门漫步——从哥特穹顶到海棠花影 (4人喜欢)
- 三月桃花雪 (8人喜欢)
- 京都冬末 | 二访天龙寺,及金阁寺 (4人喜欢)
- 山水清寒,草木希音——2025月历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