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东工大-同济-东南-华南联合设计的一点笔记
今年的地段定在西安碑林区,要求对整个地块进行更新设计,并考虑博物馆扩建、旅店、商住建筑的设计。 整个场地从南到北大概是幽静有活力-安静萧索-幽闭,城市性-社区性,相对宽敞-相对稠密,这样变化的。

1.调研
太庙入口这里的氛围是有幽静有活力的,树非常多,道路比较密集(道路间距较小,可以看穿)的地方,又临着城墙,可以看到上面的人。东西各有一片广场,虽然广场被道路分割,但由树和体量围合的感觉是连续的,让人并不觉得分裂。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府学街,道路分叉的地方,体量恰好围合成一个小空地。由于有几株古树,尺度小,又是尽端路,这里的氛围更幽静。场地的这些古树,让人不禁猜想,这里曾经也是碑林的一部分。树,坡顶,石凳……也自然地把碑林的氛围带了出来。

场地中段则是稠密的住宅区,商业的类型,也从贩卖字画文玩变为更生产性的画框加工。场地深处还藏着之前工厂遗留下来的棚子。这里的氛围安静又萧索。很有趣的是道路的轻微转折和偏转,让空间收收放放,景象和氛围一直在变化。也让制造出一些location,让一些建筑,比如“常来发屋”,拥有了特别的公共性与潜力。

到了北面,街面上又忽然热闹起来,地块内部则布满毛细血管般的尽端路,更加稠密幽闭。

【心得】 调研一定是带有感知体验的,带有后续设计意识的调研,不然就无法有效地提炼场地特性与命题。在场地中也要有意识地在不同尺度关系上进行体验和理解,会打开更多要素的关联和想象。
2. 设计
7组同学的设计大概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大类是,基本保留原有博物馆的空间结构,通过新空间,将碑林博物馆的氛围延伸出去。
Group 1 Weaving & Wandering

将新博物馆的5个体量分散到场地外部,并连续成一条公共漫步道,将场地南侧幽静又充满活力的氛围延伸到场地的北部。居住巷道与其连接,日常的生活景象编织其中。漫步道从南北贯穿的线性,变为能照顾到更多场地特性的L型。
我认为目前新博物馆单体的设计有些单薄。目前圈地放方块体量的方式并不能帮助塑造漫步的体验,会暴露较长的单一立面。有可能把体量藏入地块深处,而重点营造与公共步道系统的多个接口,可以帮助塑造连续的博物馆的氛围,也可以帮助将市井生活与博物馆体验编织在一起。
Group 3 Pervasion
(缺图)
这组同学将新的功能布置在原有围墙的外侧,让博物馆的氛围向外渗透。是非常好的概念,但是推进得比较慢。
奥山老师则一直在引导他们抓住概念:先要明确是怎样的渗透,是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向内?是否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种类的渗透?在最后一次评图时候,奥山老师再一次帮他们总结了概念,通过外加的一圈空间,产生不同的渗透,有些地方渗透出去甚至成为小岛。
这组对我很有启发的一个点是,他们也和第一组一样梳理了一个L型的公共步道,不同的是,他们将现状中比较有特点的两段分叉斜路疏通连接,纳入到整体中,很好地保留了原有场地的特性。而这个工作其实为他们渗透的概念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在内外之间创造了很多机会,来塑造不同尺度、不同氛围的渗透空间。

Group 4 Interaction

这组同学利用原有十字的几何特征将新博物馆沿着四条手臂延伸到城市中。因为有老师质疑这种将场地分裂的做法,这组同学一直处在自我怀疑之中。
奥山老师指出分割是这个方案的特点,连续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目前的体量的态度看起来很不明确,其实完全可以大体量出现,不必拘泥一种均质的图案。KK老师说,目前方案呈现的更是一种交通上的连接,但是更重要的是空间氛围的延伸。
Group 5 Stroll

这组同学将新博物馆集中放在了东北角上,创造一个圆环的公共漫步空间,在周围的地块中,设想了L型的街巷空间,以及灵活的合院式居住体量,是完成得最完整的一组。
在中间评图的时候,kk老师一下就发现了这个策略的有趣之处:很直接地用一个建筑动作(新博物馆)解决了场地的问题,同时新博物馆两侧面临的环境差异又为博物馆空间及内外过渡空间创造了很多线索和趣味。在深化的方案中,这组同学对开放节点的塑造采取了差异化的塑造方式。奥山老师觉得,需要准确把握漫游的感觉,不同于乡村中安静的闲逛,城市的氛围是能创造很多不期而遇。
Group 6 Reversed Boundary

这组同学一开始在博物馆周围做了一圈庭院,希望博物馆向外打开。kk老师指出,因为博物馆本身已经是个很大的院落,新加的庭院如果放在周边对场地的作用很微弱。后来,这组同学将庭院拉远,并将其作为博物馆与其他城市功能(商业,居住,旅店)混合发生交互的场所。并在剖面programming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建筑。
kk老师认为,目前的新建筑太追求一个整体的形象,其实应该将着力点放到地下博物馆及上面空间各自的空间感知上,各有各的逻辑,不必对位。
奥山老师认为,不同的功能可以有体量的差异,原有博物馆的内部可以根据概念改动。

第二大类是,改变原有博物馆的空间结构
Group 2 Patching

这组方案很直觉地用十字的补丁,斜向地连接在原有的博物馆上。同学的原意是希望与西北的钟楼连接,其实这种连接的有效性很小,因为两者之间非常遥远,密布着住宅区。
但方案却给了我很多启发。别的组都是通过新空间,或者改变原有空间的几何来实现新体验,而这一组的方案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在保有原空间样子的前提下(轴线),利用庭院的斜向连接(动线),实现新的体验。如此一来新加入的部分之间可以非常地不同,他们与老的空间串联在一起,形成整体。
奥山老师说,概念和方案之间存在差异。方案看起来是模糊的连续的一片,而概念则提示着有明确边界的差异化的区域,连续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联系,这样可能会产生令人激动、意外的空间。
Group 7 Threshold

这组同学在一开始就采用了在我看来十分激进又很巧妙的策略,打开碑亭的庭院,建立东西向的街道,让这种氛围蔓延到日常空间中。将新博物馆放在北面。随着后来这种策略被其他组的同学偷学,他们有点苦恼方案的特点消失了。
kk老师说,目前看来为了追求这种概念,博物馆和公共空间的氛围完全不同了,是否有可能不这样决绝地分离?
奥山老师说,目前的很多场地氛围有些奇怪,比如博物馆围住的那一片住宅。方案似乎有一个时间性分批更新的考虑,要加上这部分表述,或许方案才完整。

【心得】 这次着重学习了kk老师和奥山老师的教学,但因为是英语教学,所以准确度没有那么高,只能学个大概。kk老师非常珍视同学毫无套路的直觉,并善于从感知来判断概念推进的可能性以及操作的有效性。奥山老师则非常善于捕捉同学概念(语言)所暗含的空间的可能性,并通过追问两者之间的匹配来帮助同学推进。两位老师都十分信任并欣赏同学们不同的个性和能力,同学的状态也因此非常饱满,这让教学的过程十分愉快,学习啦。
未完待续,また東京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