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艺术留学培训这回事
说说艺术留学培训这回事
从今年4月入职到下周12月初辞职,算起来我在这个行业待了将近8个月。对于这个流动性非常大的行业来说,8个月不短。这8个月让我感到非常地疲惫,无力,困惑。我知道每一份行业的兴起和发展,都是因为有市场需要在那里,可是这个行业让我觉得非常畸形。
我是一个感情大过理性,没多少耐心,有完美主义倾向可是又没有改革能力的人。并不是妄自菲薄或者怎样,是因为我拿出来跟你分享的以下见闻和观点,正是基于我的性格和价值观,它们决定了我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必然是主观并且不全面的。
———————————————————————————————————————————
我所在的艺术留学培训机构位于上海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段,地方不小,一个月租金要20万。我们所干的事情,就是帮助那些想要出国读艺术的孩子们准备作品集,为他们申请到他们想要去的dream school。这些孩子包括高中生(要出国读本科的)、本科生(要出国读研的),还有一小部分初中生(申请国外高中,艺术不是必需的,但是是加分项,这些孩子普遍是家里经济条件优越,在国际中学读书)。而在这里工作的,主要是一群本身有着海外艺术留学经历的人,包括我在内。我们的title是“专业老师”,这里的“专业”主要指的是艺术设计领域里的不同分类,比如要申请工业设计的孩子,就由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老师们来辅导。其他的专业包括平面设计、纯艺术、交互设计、建筑设计(这里面又有景观园林和室内设计)、电影、动画、服装设计等等。在这里说的艺术留学指的都是视觉艺术,音乐和其他的艺术种类不在讨论范围内。
这是一个看上去很挣钱的行业,其实不然,很多机构至少第一年都是亏着的,因为要租个有格调的地方撑场面,在生源不够的情况下,能持平就不错了。
这是一个为中产阶级+服务的行业,找到我们的孩子和家长,经济条件都不差的,毕竟都选择要出国了,这里的学费也都是5位数起步的。而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自己艺术基础较弱,逻辑思维较差,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楚的认知,也不知道出国留学要具备些什么能力。家里人也多半从事的是跟艺术无关的事情,认为把孩子交给机构就一劳永逸了。这是我观察到的现象,我不知道现象与因果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但令人不安。
这是一个你越付出,越疲惫的行业。因为我们要同时担任起专业艺术辅导老师、心理医生、家长与学生之间问题的调解人等多重身份。后面两个是半开玩笑的,当然不是真的给他们做心理辅导,或者为人家家庭内部沟通提供什么服务,但是多少也那样去做了。抑郁症、躁郁症、离家出走、拉黑父母,这些都是我们这儿学生的日常。艺术可以成为收容所,不假。
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对中国教育的失败的认知并没有这么真实。来了之后真的觉得,嗨(四声)。
首先一点,学艺术,是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量的。不只是视觉阅读,还有文本阅读。不思考、不专注,如何做艺术,不表达,不求真,为何要做艺术?而独立思考的能力、专注力,和想要表达的愿望,对真理和未知的探索,又是跟阅读积累所形成的素养分不开的。但是很显然这个时代的人们往往缺乏阅读,别说小孩了,大人也是这样。
我们在试图引导这些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前,往往需要知道他们对一些观点或者事实的看法,或者再说简单一点,他们的兴趣点是什么,对于生活有哪些好奇或不解,有什么东西吸引他们。我们得到的答案往往让人感到无奈——“喜欢打游戏,喜欢逛街,喜欢……我好像没什么喜欢的。”
喜欢打游戏没毛病,你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喜欢购物,可以从对购物体验的分析里得到一些思维的锻炼,更可以做用户分析,产品调研。没什么喜欢的,那要怎么办?我去这个孩子的朋友圈里面寻找蛛丝马迹,发现她喜欢做甜点,于是后面产生了一个与味觉嗅觉有关的设计。不可能没有喜欢的东西的,只不过以前没有人问起你,数学老师不会问你,英语老师不需要知道你喜欢什么。你可能不知道你需要从感兴趣的东西里找到自己跟艺术的连接点。可是说起来容易啊,当我与一个大三的女孩第一次上课她木然地告诉我“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特别无聊的人”的时候,还是免不了心里沉一下。
有的要申请研究生的学生,不知道头脑风暴是什么;有的要申平面设计研究生的学生,从来没有下载和安装过字体;还有甚者,也是要申研究生的,不知道复制粘贴的快捷键是control C/control V;缺乏基本口头表达能力的人,在我们这里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自己做完了一个project,却无法跟人用语言表述清楚作品概念。还有很多在网上做调研,无法用正确的关键词搜出有效的信息,找不到有效信息也不会向别人寻求帮助,要你来问,才说。
一个想法的产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我很早就产生了“他们真可怜”这个念头。这之后我尽量避免在自己内心强化这个想法,隐约觉得这样会让我的立场变得非常奇怪。但是这很难。他们就是很可怜啊。更让我不安的是,我马上又产生了“他们将来怎么办”这个担忧。
———————————————————————————————————————————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法教他们怎么捕鱼,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被别人用勺子把鱼肉喂进嘴里。你想教ta捕鱼,ta连下水都不敢。这是中国教育的通病吧,不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想想我们长大的时候,那种半放养的教育模式反而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去自我学习、试错,以及接受挫败教育。说回来,普世教育的不足为什么在艺术留学学习这里表现得如此突出呢?大概是因为出国之后真的就只能靠自己,而艺术比其他学科更没有明确的规则要求你一定要怎样做。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培养他们这些应该从小就培养的素养,怎么做?离开了应试教育的法则,他们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你跟他们说可以往左,也可以往右,可以跳着走,可以倒着走,而从未为自己做出选择的这些孩子,站在路口一脸茫然。(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告诉一个学生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颜色,他说“我不知道,老师你帮我选一个吧”。)我告诉他们无所谓,随便选一个方向先走走看,我慢慢跟你说怎么样走可以更好玩,走得更快。他们开始走了,走得很慢,心里很没底,那也好过止步不前是不是。还好,开始走了至少。
然后时间就到了。跟艺术学习最矛盾的一个现实便是——速成。
他们找到机构的时候,往往离需要提交作品集的deadline之间相差不到一年的时间。更有甚者只有短短3、4个月。哪有那么多时间让你慢慢接受艺术熏陶啊?抱歉,你走慢了就赶不上这趟出国留学的列车了。而他们除了接受艺术留学培训,还有英语考试,还有学校的常规课程……面对多线任务的巨大压力,不难想象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就是逃避。而艺术培训,相比于英语和学校学业,是最好逃的一个。于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老师们经常需要“求”他们来上课。来上课吧,时间来不及啦,再不做就申不上啦……而他们会找各种奇葩的理由不来,比如需要收拾寝室,要带家里的狗去洗澡,我妈给我定了一个月的外卖送到家里,我手被什么东西烫了……第二天来的时候手上什么问题都没有。你跟他说时间紧迫,ta不是不知道,只是难以面对,拖延成性。你也可以不催ta,ta无法在deadline前完成作品集按时申请上,家长找的可是你。
没有老师不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情的。这已经由这个行业的性质决定了。只要你用心了,在意了,有期待了,你将得到很多与期待不符的失望。接下来的心理变化就是,算了放过自己吧,你不能改变ta十几年养成的行为模式的,你能做的都做到了,你只是在上班而已,你不是拯救者,你需要拯救自己的睡眠。
有一个我蛮喜欢的学生,也是来这里的为数不多的有艺术天分的孩子——我经常跟别的老师说,这个孩子是真的喜欢艺术,她会主动去看展(我们会定期发当下的艺术展览讯息给所有学生,但很少有人会去看),她会为了做一个信息图表设计而去学做羊毛毡,用羊毛毡做成里面的设计元素,拍照、排版,我帮她拍完了作品照片她会说“老师我自己来P吧”,不会像其他的孩子一样默认你要把鱼肉喂到ta嘴里。她因为要学德语,期间停了一个月左右的课程。当她恢复上课后,见到我的第一眼她显得有些吃惊,看着我:“老师你是生病了么,脸色看上去好差啊。”那个瞬间我失语了。后来我们在学校外面散步,我告诉她我要离开了,她说是因为太累了么,我说是啊。然后我们安静地走了一会,聊了些别的。
是有这样的可以平等交流的学生的,只是太少。很可笑的一点是,优秀的学生因为不用你过多操心,他们给你带来的幸福和成就感,往往会被那些需要你操心的“坏学生”所带来的疲惫感、无力感甚至恼怒一扫而空。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教育行业的人都会有类似的体验,但艺术留学培训的“坏学生”真的还挺多的。非常政治不正确吧,也许把“坏学生”这个词换成“用户”或者“甲方”就显得中立一些。当人们在网络上大肆调侃甲方审美低俗不讲道理的时候,政治正确在哪一方。在“用户思维”大行当道的今天,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盈利性教育培训,要分别怎么区别“学生”和“用户”呢。进一步去追问教育的本质,和作为商品的教育的本质,把“老师”、“学生”、“教书育人”这些概念从道德绑架中解放出来,是否可以重新定义一些东西。这些问题我以前从未想过。
———————————————————————————————————————————
话说回来。前面说到,时间紧迫是一个前提,艺术留学培训是件拔苗助长的事情,有的苗你稍微拔一下,能长高一些,但有的苗你却怎么拔都拔不长,除非你不怕把苗拉断。当然不能用力拉,那怎么办呢。有一个很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法——代做。
代做是一个下下策,至少在我所在的这个地方。我不知道别的机构怎么justify这个事情,至少我们会先试着拔一拔苗。听说有的机构甚至有“代做库”,让新来的老师在试用期就做几套自己的project出来,放进这个库里,给之后有需要的学生用。不得不说这是个很有效率的方式,老师也省事儿了,学生也申请上了,只不过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学生出去之后就被生活一顿狠虐吧,除非在国外也继续找人代做作业,可工作了之后怎么办,何时是头。但不管怎么说,拿人钱财了,就得给人一个结果,更何况孩子和家长可能并不介意这个结果是不是真实的是吧。给甲方交差。
然而代做还有两个非常坏的影响。一种可能是,代做老师用力过猛,导致代做痕迹太明显,让学校看出来了这不是学生自己能做出来的,好,终生拉黑你,剥夺你将来再次申请学校的可能性,有可能出国留学这条路就断了。还有一种危害更长久,影响也更广。这些代做的东西由于超出了一般学生的水平,也就逐渐拉高了整体要申请的学生们的作品集水平,然后申请的门槛便越来越高,高得跟学校教育产出越来越不对等。举个例子,申请本科产品设计,有一个机构代做出来的作品集里出现了很成熟的3D建模效果图(这个东西理应是本科期间,多半是大二大三才开始学的东西),而别的机构没有这个,都是些常规的体现手绘能力和一些设计思维的东西,那么学校第一次看到那个有3D建模的,哇这么厉害,就给那个选择了代做的学生发offer。后果就是别的机构也会模仿这个做法,作品集的水平也就被越拉越高。我们这些当年自己申上学校的老师们都表示,现在的作品集要达到的水平,放回当年简直不可想象。要是学生真的能有这个水平,就不用去学校上课了,都可以做私活儿养活自己了。
大家都知道这样做是恶性循环,但是你不这样做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你要怎么选择呢。同样的事情,在这个神奇的国度每天都在发生,你要怎么选择。就像是我,辞职了之后也会考虑兼职做这行,因为兼职不用操那么多心,并且我已经知道这一行的诀窍是“不要走心”。
2018.12.1凌晨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