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琴会友,圆满人生!
古人云:“琴者,禁也。”琴,可以观风教、静神虑,亦可壮胆勇、绝尘俗。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的高贵品格,位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抚琴,可与内心对话,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故古代贤士大夫皆善鼓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

“兴琴道以正乐,乐正而天下治”。古琴的声音“中正平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被视为雅正之音。因而在古代作为乐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教化民心的作用。春秋时期,孔子师从古琴家师襄,能够“弦诗三百”。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唐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为我们描绘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美国发射了“旅行者”号宇宙飞船,上面有一张用来与外星人交流的唱片,收录了能够代表人类音乐文化的10首曲子。其中就有我国管平湖先生弹奏的古琴曲《流水》。2003年11月,古琴被联合国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古琴却不为人们所熟知。古琴文化的衰落和式微,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早在唐代,诗人刘长卿就曾作《弹琴》一诗来抒发这种感慨:“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九州书院一直倡导人们回归文化,回归心灵,重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恬淡、闲适、觉醒、智慧”的新中式雅致生活。古琴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也一直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载道之器”。书院开办“明道古琴”,是为了以琴修身,以琴明道。因为只有从“由艺悟道,下学上达”这个角度来理解和学习古琴,才能真正领会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

琴社以简净的宋代美学风格为基调,清新雅致。琴台背景中有从古谱《神奇秘谱》中摘录的著名琴曲《潇湘水云》片段,亦有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琴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琴的传说有很多,一般认为最早是由伏羲创制的。琴书《太古遗音》中记载:“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凤凰是一种高洁的鸟,它们通天应地,协五音,合九德,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因此羲皇便料定梧桐是神灵之木,决意制成乐器。他命人将梧桐的中段浸于水中,历时七十二昼夜方才取出,然后仿凤凰身形制为琴。
《琴操》认为,当初伏羲造琴,是为了“反其天真”。这些哲人用琴声将人们被囚禁的心灵呼唤到大自然中去,让人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就像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雨和冬天的雪。
琴社的照片墙设计便采用了“伏羲制琴”的传说,一凤一凰鸣于九天,发出天籁之音。丰富的照片亦展现了往届学员和老师们的独特风采。

古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了三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器、艺、学、道系统中,只知道琴器和琴艺还远远不够,琴学和琴道也是古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道琴社因此收藏了众多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而且装帧典雅、赏心悦目的古琴书籍,为琴友们通过阅读了解古琴文化提供便利。

琴社每月皆开办一期古琴课程,为热爱古琴文化但不懂乐理知识、毫无乐器基础的朋友,量身打造。三天集中式学习,阶段性效果突出,让忙碌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找到心灵中的一片净土。让现代人通过短短三天的学习,入琴之门,得琴之法,感受古琴静心明道的喜悦。
此课程自2015年底推出,颇受学员们的喜爱。每月一期从未间断,且常常因学员的热情需求而增加。迄今为止,明道琴社成员已有两百多人。明道古琴独特的授课方式也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认可和赞许。

恒一老师谈古琴之道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并能打通天人,入乎我之内心,出乎我之手眼,道器不离,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也是中国艺术最根本的意蕴。

琴、棋、书、画、诗、酒、茶、花、中医、武术等等,都是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流注,都是抽象的“道境”的开演,其开演的过程又渐次呈现出“道境”的不断具象化、具体化,并灌注于寻常百姓的人伦日用之中,所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大道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的,故为“夷、希、微”,让人无从捉摸,难于入道;而琴棋书画却已经有形有相了:古琴最接近道体,因其过耳即去,倏忽而逝,杳杳冥冥,似有若无;围棋已有两个“点”,一黑一白,一阴一阳,阴阳不测;至于书法,则已经是“线”的切磋琢磨;绘画更具体化为“面”的经营布置了;而传统武术则更是身“体”的运转腾挪,更具有可操作性,体验起来也就更加容易了。所以琴棋书画和武术,是从无到有、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由面至体的“道”的不断具体化的过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由艺臻道,下学上达,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对于大“道”的领悟之途;也只有从“道艺相生”这样一个角度来谈论和理解古琴,才能领会古琴等中国艺术的精神品质。正所谓角度决定深度,格局决定结局。所以琴界前贤有言:“自古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然则琴之妙道,岂小技也哉?而以艺视琴道者,则非矣!”道器不离、道艺不二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谈“琴道”绝不是忽略甚至漠视“琴艺”:离道固无艺,离艺也无道;艺向道上求,道于艺中现。古琴的“道境”和“艺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就像传统武术强调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我们也可以说,“离开琴艺无物可求,执着琴艺永无是处”。
书院定期雅集



一年一度的古琴文化节


以琴会友,圆满人生!
课程咨询: 子珏老师18221286284(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