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月的读书笔记

首先封面必须点赞。这本是一部以孤独为主题的外国短篇小说集,大部分作品都维持了不错的水准,但特别惊艳的不多。其实我觉得短篇比起长篇更容易抓住读者的胃口又避免了叙事上的冗长感,但不知道是不是有一部分翻译的原因,个别几篇看得特别云里雾里完全get不到作者的点。
说说觉得比较不错的几篇。
欧亨利的失败的假设,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写一桩俗套的婚外情,从三个不同当事人的叙述中缕出了其中的关系。但主人公(读者视角)以为自己看穿一切的时候又有惊人的反转。写得很流畅而跌宕起伏,读起来也非常有意思。
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篇从叙事上比较的中规中矩,就类似于该转折的地方会有转折,到结尾的地方会揭开真相。但整篇却有一种特别凄婉的氛围,搭配一个绮丽诡异的终幕,蛮带感的。
韩国作家的几篇其实都很不错,总体来讲就是更贴近真实的生活,也更荒诞。衣服就是生命是浮华下的灰飞烟灭,另一篇您睡觉的夜里却写得又悲惨又诙谐,和其他作品的画风都不一样2333
音乐会是我很喜欢的短篇,脆弱而孤高的歌唱家,卑劣的阴谋,最终崩塌的惨烈结局。写得非常扣人心弦。
另外特别喜欢的一篇是跳芭蕾的吉小姐。这篇整体叙述并没有特别激烈,但那种触摸不到梦想的绝望而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窘迫相互拉扯,尤其的痛苦与真实。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好像都是些比较丧的故事呢。
ps封底的神马因孤独而美得不可方物题词都是什么鬼……
这本和另一本短篇集有两三篇是重复的。总体感觉没有之前读到人性剖析那么惊艳,这回反而是更欣赏毛姆讲故事的手法。短篇其实相对讨巧,容易抓读者的眼球,吊足胃口。他的长篇反而会有点后继无力的感觉。
我个人觉得开头的几篇一般(导致一度扔开了这本去看其他书了),第一个让人惊艳的是红毛那篇。叙事上非常巧妙,而且写得十分真情实感。我喜欢红毛身份揭开那里,一点点抽丝剥茧现出真相,与念念不忘的过往近乎讽刺的对比。非常精彩的一篇。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故事梗概有那么一点像刀锋,但篇幅所限并没有那么长篇那么跌宕起伏。话说毛姆真的好喜欢写这种为了心中的白月光抛弃世俗一切的男人。
格拉斯哥的来客本身不算特别激烈,读到最后却令人毛骨悚然。
赴宴之前是整体写作水平很出色的一篇,其实是个比较老套的故事,但从不同人的视角最后到女主的自述,写得非常精彩。
吞食魔果的人可以说是整本最后最触动我心的一篇了。我其实本身还是很羡慕主人公的处世的,如果没有最终的结局。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活得太长了(。)
从通俗意义上来讲写得很好的小说。笔触特别的流畅与细致,有一种旧日的温柔。主人公是从1920年到1956年在莫斯科大都会酒店被囚禁的伯爵,大多数叙事都仅仅发生在酒店里,但折射的是当时社会的变迁,以及不同人物的命运。我很喜欢作者不厌其烦去写一些旧时代绅士的礼仪,细致到用餐时该佐以怎样的葡萄酒,能把一个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装x过分的旧贵族写得特别的温柔与可爱,除了人物本身的设定外,写法也是非常讨喜的。
我倒很喜欢书里面一些不起眼的配角的片段。比如伯爵决定跳楼时候阻止他的烧炭人以及奇迹回归的蜜蜂们,小索菲亚的点点滴滴,看哭的是卡捷琳娜带来米什卡的死讯那一段。当然还有餐厅三人组,那些被不厌其烦描述过的美食。话说写到酒店附近的建筑,红场,克林姆林宫,剧院,喀山圣母教堂我还多少有点印象,然而对酒店却基本记不得了。读的时候十分想念莫斯科。
我还蛮喜欢主人公的很多处世原则的,包括在混乱过后扶正酒杯那种努力维持秩序的坚持。最打动是那句永远都要发光,照亮你所到的每一个地方,直到你生命的最后一刻。
要说不足处嘛,一是可能是美国人写的(),写当时的zz敏感方面就总有点emmmmm 情节大部分我觉得节奏掌握非常好,不疾不徐,但最后推向高潮的逃亡反而用力过猛显得很刻意。着重笔墨的三位女性,写得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其实是最初遇到的小loli妮娜(但谁会想到后来还有喜当爹←大雾情节orzzz),包括后来玛丽娜说到的你该相信她,即使她一心奔着错误的方向去,她也迟早会找到生命的归宿。但从情节上看由她带出了索菲亚就早早退场。索菲亚写得最可亲,包括写伯爵最初作为一个笨拙的父亲都很可爱。安娜就……蜜汁西皮,完全看不出伯爵把她从“放在某一个盒子里的纽扣”接纳为soul mate到终成眷属(还真是个俗套的结局哇……)转变。小声bb一局看到逃亡部分我一度以为最后是和索菲娅远走高飞,咳
总的来说还是瑕不掩瑜叭,有点想看作者另一本书了
写得非常棒的一本书,虽然篇幅有限做不到面面俱到的详尽,但已经对从远古时期到晚清的中国美学发展做了一个极为流畅,有深度也有各种比较与探索的整体介绍。最难得是文笔非常好,除了遣词造句之外,并不是全篇以论述去讲干巴巴的干货,很多处也提到了各种猜想。不见得就是正确或者最有道理的,但读起来非常有意思。
我自己很喜欢最前面几张写原始社会和青铜时代的,有点点像之前看如果国宝会说话的那种记叙文风。我觉得这本很难得的一点是不单探索某一种艺术风格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也有很多跨越时代的艺术风格传承与演变的探索,甚至于不同形式之间的类比。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对比同时期的绘画由无我之境向有我的转变。
内容涵盖还是比较广泛的从雕塑到哲学到建筑到文学到绘画到书法,但内容安排得很好,读起来没觉得过于凌乱或者信息量爆炸或者太过艰涩。以前翻过的诗词文,重读的时候依然会触动心绪。
强推一下哎嘿嘿~
挺“日系”的一本书,平实而琐碎,细腻温柔,有晴时的明朗,阳光的温度,烤面包的香味。写镰仓的四季,红豆馅的面包,在神社喝酒,春时聚在一起赏樱,去美术馆,一个人平静得有些单调的生活也描述得很诗意。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也可以算是镰仓旅行攻略(喂)
代人写信是书的主题,穿插着不同人的际遇。我最喜欢的片段一个是模仿已故丈夫给妻子写的明信片,另一个是上代相关的这条故事线。看到上代临终给笔友写信提起鸠子和最后鸠子写给上代的信,那种又遗憾又深切的羁绊实在泪目。
另外写到不同信件需要搭配的纸张,用笔,字迹甚至于邮票……emmmm可以说是非常有仪式感惹
ps最后突然展开的感情线和敬请期待续集是怎么肥四orz
还蛮好看的,读前段我还以为是一本很正经的刑侦小说,甚至还猜起了真凶。直到突然闪回讲起了狗血爱情故事……
写人物心理写得还蛮不错的,二战的部分稍微有点拖沓。但整体叙事很流畅,整一本书时间设定上只是写一个几天的庭审,但实际上却讲了几十年的故事。各种穿插,人物视角转换,回忆倒叙,都不觉得突兀。
但没有很心水还是主要角色没那么爱吧……尤其是男一。好谜啊他(。)包括最终为了情敌提供证据断绝和女主复和的可能blabla…完全体会不来(。
我倒蛮喜欢给被告辩护的律师,尤其是最后的总结致辞,写得特别赞。
ps尸体是真的惨……全篇的爱恨情仇不关他事啊
再ps,电影的女主也太不好看了叭!
最后,译者文笔很不错鸭
最开始想看这篇其实是查贝尼尼雕塑资料的时候搜到相关的小说,作者更出名的达芬奇密码倒是只听过没看过。翻下来读完是蛮好看的小说,从故事情节进入主线就赤鸡得停不下来的那种。虽然我还是觉得在细节安排上略显粗糙导致比较像某种意义上的爽文,主角一路狂开金手指,总有不知道哪里来的路人甲提供重要线索,反派人物总会在恰当时机犯蠢。但总体流畅度还是可以的,布局和线索追踪很好看。几度反转写得挺精彩,就是有些铺垫稍微做作了。
故事主线背景是围绕着发生在罗马的一连串谋杀案,而案发地点也暗藏着线索。刚从罗马回来没多久又去过书里提到的大多数地名,读起来就炒鸡有代入感,大半夜看还挺惊悚的。跟着主角猜谜也蛮有意思,四主教谋杀线揭开的光明之路是我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虽然作者强行把St Maria Vittoria教堂搬到了贝尼尼广场,囧
男女主我觉得写得都比较……嗯,套路。反而站在科学一边的科勒与站在宗教一边的教皇內侍,尤其是后者,写得蛮赞的。科学与宗教的矛盾算是个很老的话题了,小说里案件实际的时间跨度很短(一天),却也从从几百年前的伽利略受到教廷的迫害,写到女主父亲企图用科学去证明上帝的存在。教皇內侍质疑的你们掌握了技术就可以为所欲为的去改变世界,去担当创世主的角色,最终酿成巨大的灾祸。很多观点今时今日看依然困扰着这个世界。但最后没有谁输谁赢,对宗教的狂热与偏执依然将人带上与初衷相悖的绝路。
可惜结尾实在很辣鸡。极其讨厌这种最后一切矛盾源于狗血的桥段
ps作为罗马旅游攻略看其实也不错的hhhhhh
再ps 贝尼尼风评被害……
如果以科普读物的标准来看,我会觉得有趣但不够深入。只要对生物有一丁点很基本的了解,第一章写遗传定律,dna的发现,central dogma,怎么看都有点复习中学课本的意思
比较有意思的是之后写基因治疗的发展。读起来很难过的是第二章,在探索一个新的领域后面是数不清的失败的案例,以及各种无法忽视的缺陷。写到基因治疗这一部分,讲道理实验原理和反复探索优化的过程叙述起来是有些枯燥的,但讲解上却写得十分生动。另外写到知识产权造成的垄断以及商业竞争也是真是残酷惹。
最后的未来展望么,hmmmm可以说是很乌鸦嘴了。一项危险的技术被滥用的后果,比起brave new world里的阶级严重分化,我倒觉得基因库多样性的消灭才是更可怕惹(这时候就很想踩一踩那些bb污染人类基因库的zz)
我很喜欢的一个观点在于与其反复探讨伦理,不如着手于严加监管。这也是最近的事情最令人害pia的一点。
无知并不是过错,自以为是的轻贱他人生命才尤其令人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