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一年后
好像我没有系统地写点关于郭顶的东西,但与其说是没有契机,不如说是并没有想过要这么做。就像去年的今天我第一次去看了演唱会,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看演唱会,回来后我写道:“创作者的作品在每一个接收终端这里产生了变化。”那个时候我好像就意识到,我一直将他的歌作为载体装很多自己的情绪,并且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这样。 今天却忽然想写一写,自然也是因为时间。人们把难以计量的时间划分成块,便于计算,但计量单位一旦上升到年的时候,就又为此生出仪式感来,是无力感和移情。我情绪又总是很多,于是不能免俗,想要在拥有仪式感的时候记录这仪式感。 最早听见郭顶的歌也是在去年了,之前那些很恍惚的情歌,大街上传唱程度最高的几首,也只是稍有耳闻。唯有《飞执期》这张专辑,让我真的印象深刻。 第一首听到的是《凄美地》,最喜欢的也是这首。那时我开着网易云正在不太专心地做作业,前奏一秒结束,第一句话就把我打懵,我马上切换到了歌词界面,结果还没来得及全部看完,在上扬快要进入副歌的那一段就开始掉泪。太温柔了,明明没有什么相似的情绪,我也并没有经历过这样错过又不断追回的故事,但我就觉得好难过,像个傻子一样把歌听了十遍哭了十遍。到最后单曲循环久了,渐渐没了感觉,我也以为我的感受器终于锻炼得足够坚强了。哪知落地之约的开场又是这首歌,我一个人站在第一排靠着栏杆,又哭得稀里哗啦。我确实不知道我为什么对这首歌如此钟情,我甚至听到它的时候没有想起任何故事,没有被调动起私人的回忆,但我总是止不住要哭。 后来又开始单曲循环《保留》,那时候正在写一个求而不得的故事,写放弃对方几年后又在深夜醒来,肢体因为供血不足被麻木噬咬的故事,也是在哭,倒是知道情绪是从哪里来的了,也都放进故事里了。 为《凄美地》和《保留》哭过,还为《水星记》哭过,后来又感受到另外一些歌里有些欲望和洒脱,太喜欢了,反复地听《落地之前》和《每个眼神都只身荒野》,又在《想着你》里听到一些深情和甜,拿出来反复咀嚼。 后来又听《不明下落》,听一些不太明确表述具体情绪的混沌,只觉得自己是和它处在相同的模糊里,觉得惶惶。再后来看了演唱会,回去之后又听他在演唱会等待时间里放的那些歌。《You would have lose your mind》变成了最喜欢的第一名,觉得里面放了好多我想要的东西,又觉得这首歌的风格和郭顶本人的有种神奇的不谋而合感。 前几天出了新歌,听完觉得好难过,前一晚还在和我的朋友讲这爱情选择的岔路口,对方正在经历磨合中很悲情的阶段,第二天就听见了这首歌,只觉得惊讶,好像能说通的不能说通的都在里面了。 有时候会想,我算不算某种程度上理解了他呢;会想,说不定他本人也是最喜欢《凄美地》的,不然怎么开场老唱这首呢;会想,说不定他也完全没有料到最后爆红的《水星记》吧;还会想,会不会那些演唱会之前不停循环的歌,都是他精心挑选送给我们的礼物,只有我一个人擦亮眼睛发现了。但都只是想想,这都是完全得不到求证的假设。 我其实不常追随一个人,总是短暂在那一刻拥抱某人,然后永久记住那一刻。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我是在追随他,但刚好我每次往前走一点的时候发现他也是在朝一个方向走,惊讶之余又觉得有种很难言的感动,只得用一句“你也在这里”矫情地形容。这一年我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毕业,留学,感到真正被人理解,又被人遗弃在那里,又自己站起来。走到今天恍然发现过了一整年,好长又好短。 不能奢求有人永远和自己一路,但觉得这个相伴已经很漫长了,为此感到打从心底的平和与满足。而一旦又想到并不是所有音乐人都能一直抓住某些东西不放,而我喜欢的他,和他们,却都还在努力这么做,又觉得好欣慰。 真奇怪,我明明是没有立场这样觉得的。 本来还应该有更多祝福的话,但一想到郭顶本人是那么坚定的人,好像完全知道自己要什么,又觉得那些祝福有些过于肤浅和没必要了。如果非要许愿一点什么,那我希望十年后我还能喜欢郭顶的新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