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班级串讲
当下的课堂,效率媲美蒸汽机
高三备考的时候,生物老师曾经反
复强调过一个题型:实验描述题。
拿一个上古时期的谜题来举例:怎么把大象塞进冰箱?
其中一类在题干中会出现“给出简单方案”。答案只涉及操作的整体框架,像“打开冰箱门”“把大象塞进冰箱”之类。
而另一种类型在题干中则会出现“写出具体措施”。答案则是在上面的基础上添加细节,像“应该选择较大规格的冰箱”“塞大象的时候要把大象的肤色看作无关变量”之类。
后一种题型是我在理综考试的时候最不想看到的题。不仅因为涉及具体知识点和细节而导致大量失分,更可怕的是因为书写大段文字要花费大量时间,导致后面时间分配严重失衡,题目根本做不完。
高考完后我来到了大学,在象牙塔的庇护下,我以为我不会再看见它了,可没想到,我在课堂上和它再次邂逅,换了一身庄严的衣服——
脸上挂着不怀好意的笑容。
课堂是最后的战场
在黑板上花大量时间书写课本上肉眼可见的法则和定理,口述来讲解课本上逻辑清晰的定理证明······这样背书似的课堂和我想象中的大学格格不入。可是当我终于从老师的碎碎念中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漏听了老师对证明最为关键的一步的讲解。
同时,和我在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期中考试没考好了 中说的一样,对化学知识的一知半解敲响了期中考试的警钟,在对知识先入为主以及对课堂授课方式产生质疑的双重不解下,我产生了疑问——
究竟是这样的课堂不合理,还是我智商不够?
我们没有浪费时间,真的
我一直在这样的困惑中挣扎,直到今晚的这一次班级串讲。
毫无疑问,这次串讲又出现了相同的状况,甚至更糟——它放大了这种状况。
背书似的讲解自不必说,在黑板上板书初等函数的泰勒展开、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表达式、几组等价无穷小······在毫无必要的板书中,日子伶伶俐俐的从我脚边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但糟糕的地方出现在临近尾声,讲解这个题目的时候——

这个题目的关键在于函数的泰勒展开式,只要展开后合并同类项就可解决所有问题。
然而,主讲人却一本正经地,写下了题目中每一个函数的泰勒展开式。
这样的场景给了我一种感觉,什么感觉呢?看下面的题目:

这道题为高中难度,应用二项式定理即迎刃而解,最多需要在后面两问拆项,但仅此而已。
但是老师讲解的时候却不嫌时间紧张,没有给出关键的解题技巧,而是在黑板上面一道题一道题的展开,自己做的不亦乐乎,本该属于学生的思考机会突然就变成了老师的个人书法秀。而台下的学生却因为闲得慌放弃了发呆,开始看窗外。
我们当下的课堂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老师包办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过程,然后期盼学生在考试时能够重现这样的过程,就像父母在上大学前严禁早恋,毕业后却逼迫结婚一样。如果不花时间培养能力,关键时刻又怎么施展这样的能力?
然而,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这种包办的教学方式而感到无聊时,却并没有觉得浪费时间,反而认为老师替自己解决了一切问题而感到沾沾自喜。到了下次展开二项式的时候,学生以沉默回应老师的期盼,于是老师只能继续包办,让学生再次尝到甜头。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包办妥协下,学生逐渐变成了只会做题背公式而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习机器;在一次次的浪费时间中,学生渐渐的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浪费时间和拒绝思考,这在本质上和逃避问题有什么区别?
然而,在这种负和博弈的泥潭中渐渐下沉的师生双方却找不到原因,而是将锅轻轻松松的甩给了考试。这样子逃避逃避问题的现状,对挣脱泥潭绝无益处。
一切都还来得及,我没骗你
那么,还来得及吗?
很抱歉,我并不知道答案,当老师满足于当前教学方式的完美而闭目塞听时,当学生沉溺于被包办替代的美好梦境而沾沾自喜时,没有人会愿意妥协。
除非,老师停止继续出毫无意义的具体措施题,不再纠结于怎么为难学生,而是真心地把理综考试作为检测学生知识的一种手段,只有这个时候,学生和老师才能真正实现学习上的合作共赢。
但是,我要再一次重申——
抱歉,我并不知道答案
© 本文版权归 NADDOCAT_35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