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原理》补充
关于西先生新歌的歌词,他本人跟我讲了创作背景,然后我从歌词中就能感受更多。之前我所不知道的那一点现在有了答案,是我很久没有那种情感和情绪的直接经验,而我后来感受到。
还有一个问题,是《歌词(诗)原理》里讲得不够清楚的。有必要强调一下。
之前所谈论的诗歌,只是最基础的部分,占整个诗歌的比例的比例不足1%。为什么这么说?
先从一个简化模型开始,人的认知,由理性、欲望、恐惧这三个基本单元组成。所有情绪,譬如开心、生气、难过、自闭、膨胀,其本质都是欲望、恐惧两个单元中的一个或者混合。
如果把人看成一家公司,能看见的三个股东就是理性、欲望、恐惧。
假如这三个股东就组成董事会,那么理性只是一个小股东。即使被认为最理性的普通人(霍金等大神除外),理性所占的股份可能也低于20%。欲望和恐惧合起来就是感性,感性掌握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事情还没完。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具身认知。
以前的关于认知的观念是,人对信息的处理像一条流水线,感官采集信息,经神经系统输出,大脑完成处理。这是笛卡尔提出的模型。但这个模型可能是错误的。
大致的结论是,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的因素里,能被感知到的部分只占10%。
10%,这个数字很关键。
感性的部分,情绪的部分,是能感知的。人能知道自己正在发飙,能知道自己正在自闭,能知道自己正在膨胀。
感性还不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欲望和恐惧也只是傀儡。
所以,理性,对人的认知所起的作用只占10%里得10%,也就是整个认知的1%。
除了感性和理性以外的那90%是什么?
心理学尚未说清楚,大致涉及到复杂环境的影响。有实验证明,人在小房间台灯下的解题能力远远高于在大房间照明的环境。
也就是说,不怎么严谨地,外界环境对人在某个具体事情的认知——譬如听歌的感受——影响比例占90%。
也就是说,除了科学以外,人类从古至今的所有活动,包括迷信、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娱乐,都是在那90%里做出努力。
也就是说,一些仪式性的事情(仪式的本质是外部环境的多种因素作用于人的认知),很可能是有必要的,尽管无法用理性解释必要性在哪里。譬如结婚,譬如生日宴会,譬如收拾房间,譬如听古典音乐会要保持安静,譬如听摇滚音乐会要嗨起来。
而我上一篇文章所谈论的诗歌,仅仅只用了理性,提出了一个最简化的模型。
但作品不是,作品是作者在一个具体的时空节点,用能意识到和不能意识到的全部信息,用大脑的理性和感性,用大脑以外的各种激素各种化学物质,用更复杂的环境因素,以及科学和理性还远远解释不了的机制,来烹饪食物。
即使是完整的文学理论,所讨论的也不会超过作品信息的10%。
任何谈论美食的剧集,所讨论的也不会超过食物本身信息的10%。
理论只是提纲,代替不了作品本身。
或许电影电视剧可以代替小说,或许歌词可以代替诗。
没有任何方便的方法能够代替反复听歌,听大量的歌。
或许歌词已经是现代最容易被接受的文学形式了,或许歌已经是现代最容易被接受的音乐形式了。